一、從南北朝到隋唐的海外交通
唐代有三個重要的制度:一是科舉制,是有關學術文化的;二是租庸調製,是有關農、工、商的;三是府兵制,是有關戰鬥和軍兵的。
其實,中國自古就不閉關自守,也不夜郎自大。南北朝時,北方外國人多,此時有佛教流入,由於對外交通極盛,路有兩條:一為從甘肅進入玉門關,為中國與新疆(西域)間的交通,張騫曾經由蔥嶺到達波斯,其隨從者曾到過地中海。當時羅馬有了中國的絲織品和玉器,我們賣出的是人造物品,從外國買回來的是天然物品。西漢時有張騫,東漢時有班超,張騫到新疆後,才知道還有印度。另一條為從四川到雲南大理,再出而至暹羅及印度。漢末大亂時,北方人逃到南方,黃河以南的人渡海到達安南(即東南亞)。
南北朝時已有外國人來華通商,經濟、文化各方面均有來往。到了隋唐時,國人對海外的地理知識已很熟悉了,如隋代人裴矩作《西域圖記》,書中說明自敦煌向西出去有三條通道,又如唐人賈耽著有《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皇華四達記》及《海內華夷圖》等書,都與世界地理有關。清人吳承志也讀到賈耽記邊州入四夷道里考實及地理知識的書。又如玄奘法師,原姓陳,他從隋末出國,到唐初回國,著有《大唐西域記》。梁啟超曾著《一千五百年前之中國留學生》一文,均有談及這些史實。
關於海舶方面,中國的海上交通亦很早就有。《論語》中云:「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孔子已講到國人可自由去海外了。戰國初吳國攻打齊國是自己造船舶,從上海直航煙台。秦代時,秦始皇派徐福帶一班童男童女乘船去尋求海外三神山,徐福後來不再回來,住下來之地方叫「夷洲」。三國時代已有大批人由海路去安南,可見中國航海事業很早就有。
三國末年晉國攻打吳國時,吳有長江天險,晉於四川造船而下,一條船可載2000軍隊,尚可在船上騎馬,可見船之巨大。東晉時盧循(盧是海盜)作亂,根據地在廣州,是從海路而上去攻打江蘇,是用八槽艦,船有四層,高十餘丈。
隋時楊素造五牙艦,船有五層,高百餘尺,《通俗文》中云:「吳船曰艑,晉船曰舶,長二十丈,可載六七百人。」《字林》云:「舶,大船也,今江南泛海船謂之舶,崑崙及高麗皆乘之。」一條船的容量,大者可載萬斛。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唐太宗伐高麗,在沿海造船,船長100尺,廣50尺,準備次年去攻打高麗。
「舟船之盛,盡於江西,編蒲為帆,大者或數十幅,自白沙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潮信。……江湖語云:『水不載萬』,言大船不過八九千石。然大曆、貞元間,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博。」 有人作此小說文章,可以想見唐人的商業盛況如何矣!又有劉夢得(禹錫)的《夜聞商人船中箏》詩云:「大艑高船一百尺,新聲促柱十三弦。揚州市裡商人女,來占江西明月天。」也說明此時江南揚州的遊船是如何的龐大了。
二、唐代的海外貿易
唐代一開始,海外交通便十分頻繁,已形成了國際局面。當時已有域外交通,這域外交通可分兩方面來說,一是西北的陸路交通,一是東南的海上交通。
東晉南朝時,有很多外國宗教徒來華,主要是印度的佛教徒,北朝時佛教很盛。
東晉時已有海上的軍事衝突,如著名的海盜盧循搗亂。
宋、齊、梁、陳四朝,海上交通極盛,說明中國並不閉關自守。
南北朝時,我國自稱蠻夷,卻稱印度為世界文化之中心。
隋唐時代出了很多地理學家,如隋之裴矩、唐之賈耽等均是。
中國人的海舶及海上交通的發展早於西方人,至於內河交通,《舊唐書》中云:「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指四川和襄陽),前指閩越(越指粵),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貨往來,昩旦永日。」 陸上交通叫「關」,海上交通叫「津」。我國在中古時期的海陸交通已非常發達,但西方在此時期的交通則未能如此發達。
以上談到海上交通,便可想見唐代的商業是如何的發達了。並且我國早有發明機船,在南齊時已有了。當時有祖沖之造出千里船,可日行百餘里,有人形容此千里船「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
說起祖沖之,順便一談。近人陳寅恪用「孫行者」之名來對「祖沖之」,但亦有人對以「胡適之」(按錢穆先生講到此處,順便談起一件趣事。當他18歲時,在家鄉一小學教書,有一位同事造了一隻船,可以用腳踏划行,可以說是一位現代祖沖之,一笑)。
唐代李皋做洪州(南昌)觀察使時,曾造成戰艦,可挾兩輪合蹈之,愬風破浪,疾如掛帆。
宋代有楊么在洞庭湖為海盜,他曾駛駕載軍隊的輪船。宋將亡時,宰相賈似道家中亦備有用機器踩踏的船。
又有王彥恢,曾製造飛吊戰艦,船下裝四輪,每輪有八楫,用四人管四輪,可日行千里。
談起早期的,則有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更早期的則有墨子做木鳶,但此木鳶不能控制。
這裡只講說中國造的船已有機器,並不說明中國的科技發達,而是說明當時船的需求大而且要行走快捷,這只是證明當時商業的發達和興盛。
三、唐代的市舶使和貿易港
唐代開始有市舶使。宋末蒲壽庚曾做市舶使,日本人曾為他寫了一本書,為全球研究東方歷史者所傳誦,此書說明了宋代的海外商業。但在中國歷史上,市舶使只是一小官而已,為我人所輕視。
談到貿易港,我國最久而最著名者厥為廣州。廣州為了不起的大港,當時孫中山先生主張開闢黃埔港口岸,以截斷香港。唐末廣州有龐勛之亂,此時廣州已居住很多外僑(回民最多)。
當時中國的海上貿易除廣州外,尚有交州、杭州與泉州。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有一部「二十四史」,可說是重視學問的。當時孫中山主張在杭州灣開闢一港,以阻截上海租界的外國人的利益(按錢先生說,他年青時崇拜孫中山,無錫的一位友人送他一本「三民主義」的書,但他並不愛好政治活動)。
唐代時,揚州亦是一主要的貿易港,有詩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又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因此一般人都很喜歡揚州。據新舊《唐書》記載,揚州有一次大亂,商胡(波斯人等)死者達數千人,見《田神功傳》。
唐代開元年間有位小官李勉,後來官至宰相,他曾沿汴水至揚州、睢陽(當時睢陽亦是一大商埠)。當時有位患病的波斯商人乘坐李勉的船同行,此病人十分感激,對李勉說,他是波斯的王族,家有三兒子會來探望他。船經泗州時,說失去一珠寶,如有人復得者可得大官。後來此人死了,將他埋葬,此人將此珠置於口中,李勉尋訪其子,後來終於找到了。這說明中國在當時已是國際上珠寶古器的集散地,也可見唐代當時商業之盛、資本之豐厚。如要看此類唐代故事,可看《太平廣記》,此中許多小說有新材料在其中。
四、唐代的商業
外國人在華經商,在法律上是有治外法的。《唐律疏議》中有一條說:「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實較國家觀念為重。如波斯人與阿拉伯人鬧事,則按照中國法律處理,若是同一國人犯法,則依照該國之法律處理,可見我國之寬大。
至於外僑遺產如何處理,有《新唐書·孔戣傳》記載道:「舊制,海商死者,官籍其貲,滿三月無妻子詣府,則沒入。戣以海道歲一往複,苟有驗者不為限,悉推與。」
當時外國人來華者甚多,故訂出條文。至於藩漢通婚,《唐會要》中載貞觀二年有一敕曰,外人娶華女為妾者,不許攜回。可見唐太宗貞觀時已有此制度。《資治通鑒》中有一條說道,安史之亂後,回紇人來長安的極多,不許其穿著中國服裝,以免與華混淆。《通鑒·唐紀四十八》「貞元三年條」云:「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餘年,皆有妻子。」可見我國亦不禁藩漢通婚。
當時的商胡亦有在華任官的,也有做盜賊的,也有從商的,是為「胡賈」,可見在華的外國人極多。我們如看《太平廣記》,便可找出許多此類材料。商胡的行蹤很廣,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鳳翔(扶風)、永修(建昌)、南昌(洪州)、睢陽、蘇州等地。由上可見胡人來華經商主要是在廣東、江蘇、江西及長安、洛陽等地。
唐時尚有外國人在華開展覽會的。當時有外商各獻出貴重之物以作比賽,有一胡商展出明珠四粒,中有直徑達一寸者。
當時在酒店中亦有胡姬(酒家胡)。此外尚有崑崙奴,多為南洋一帶人,膚色深黑,每一家富戶都雇養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