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的傳入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傳入中國。

中西社會不同之點是中國社會有宗法,有族制,但無宗教。普通講佛教是一種思想信仰,往往在亂世時侵入。唐代很富強,但佛教很盛;宋代衰落了,宗教卻不發達。故宗教的盛衰,在歷史上看,不是與時代興衰成正比,而是社會性的。

宗教在社會上有兩大意義:

一是經濟的。當人們無法生活時便去投奔門第當部曲,此時人民亦可投奔佛寺,因為國王與大門第均信佛教,叫做「護法」。此時期社會上有兩大力量,即門第與佛寺。此時期之社會結構是政府之下有佛寺與門第,再而是基層民眾,即上面是有統一政府,故與西方中古時期不同。此時期有門第與佛寺,造成社會不平等,佛寺之經濟力量大如大門第。上述三者均受政府保護。人民可向佛寺借款,佛寺之抵押並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了濟貧,且又有施捨,更重要的則是其教育事業。

二是教育的。當時的佛寺除辦慈善事業外,就是辦教育,使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魏晉南北朝時天下大亂,要到宋、齊、梁、陳政府再設立學校時才可受教育。當時的人民是分等級的,教育是封閉的、不公開的。由於門第的教育是封閉的,所以只有門第可以成為「累世經學」和「累世公卿」。當時有所謂「王氏青箱」,將長輩所教導的做官的方法都收藏起來,不能隨便讓人看,因小孩見了便會懂得如何做官,而只讓人讀一般的經書,則不會懂得如何做官。但平民亦喜歡受教育,此時便有僧寺可以給予平民公開的教育。當僧侶教你讀書時,便同時教你信仰佛教,並且當你在佛寺內讀書時,是供給生活的。

當宗教與社會脫節時,佛教就衰落,但此時之佛教可彌補社會的兩個缺點。中國僧寺與西方的教堂有所不同,藏書也不同,僧寺有歷史、文學的書。所以中國的知識分子跑進僧寺,西方則是由教堂放出學術空氣。

西洋的封建有貴族、有教堂,西洋的中古時期有新城市產生。中國的城市則永遠沒有毀滅,如廣州有兩千年歷史。黃巢之亂時被毀之書、被殺之人數以十萬計,金兀朮軍隊渡江,在蘇州城殺死50萬人,但其城今日依然存在無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