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魏晉時期的門第社會

社會的分期是相當難的。關於魏晉以下門第社會的成立,先要說一說漢武帝以後。此一時期士人政府的政治意識,因由半耕半讀中產生,故他們走的是社會主義的路,重農抑商,要求社會經濟平等,生活有理想秩序。

王莽之新政府最重要的即經濟政策,他主張「王田」制度,即土地收歸國有後再分配,即是要恢複古代的井田制度。王莽時有鹽鐵官賣,又廢止貨幣,認為資本由於貨幣而形成貧富不均。

王莽失敗後,東漢初,士的地位日高,但商人依然存在,其中有自然的突出者叫做「豪人」(「豪」者,原意為動物身上毛之長者)。東漢時期仍是貧富不均,一個家不易有世襲性,但一個大的士族則容易延續而帶有世襲性。總之,門第社會產生後,商人仍有其勢力。

自東漢到魏晉,又發生極大的變化,這變是在農民身上,是農民身份的變。在當時無不是身份之高下看經濟狀況之好壞,農民的生活總是清苦的,但身份與商人相同,同樣要納稅、盡義務、當兵,但不能說他們是農奴。

東漢末年大亂,有黃巾之亂,又有董卓之亂,後有袁紹、公孫瓚、呂布、曹操、孫策等起來互相攻擊,當時的中央政府徒具虛名。但這同戰國時期的亂局並不相同,到了三國時期,就比較像樣了。赤壁之戰前的大亂,已無中央政府,到處是軍隊,農民只有參戰才有生活。此時已有豪姓大族,各自築有堡壘以保護自己,稱為「塢」。有農民逃入塢中投靠塢主,以保全性命,塢主便有了更多的壯丁,有了更大的自衛力量。荒亂時便集體遷居到某山某地,而由塢主領導,他手下常擁有兩三千壯丁,女人織布,這批人都變成豪姓大族的私屬。

此時沒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任由自生自滅,農民歸附這些強姓大族,如典韋手下就有兩三千人,袁紹及曹操均拉攏他參加自己集團,許褚等亦是手下擁有數千壯丁且附有家庭。這是新政權的形成,即豪姓大族有了私屬戶和私家兵,這些私屬戶和私家兵身份不同了,叫做「部曲」。「部曲」者,軍隊的隊伍也,壯丁編入自衛隊伍,當時稱「部曲」。此為三國時特有的名稱,相當於奴隸的身份。如某人投奔曹操時帶部曲同去,曹操便封其一官,但部曲仍屬於原來的主人。

此時中國只有軍隊而沒有農民了,軍隊也缺糧草,甚至只吃桑葚充饑。袁紹、袁術的軍隊駐紮近湖邊,便以蚌充饑。此時有曹操出來,手下有人獻策,用600人去打仗,派300人去種田,用此方法使糧食足夠而統一了天下。這叫「屯田」,這些兵叫「屯田兵」,當年蜀國的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便是學自曹操。但屯田兵的身份與農民不同。

強宗大族以塢壁自衛,有農民來投靠,形成部曲與私屬戶。彼時群雄並起,但這些高級軍閥(州牧)逐漸形成了新政權。當時的農民有兩條出路,一是投靠群雄,成為群雄軍隊的一分子;一是投靠強宗大族,成為部曲。但強宗大族的部曲最後的出路亦是投靠群雄,只是仍屬於原來的部曲領導所統管。民眾非公的,而是屬於某一勢力集團的,這事實上是近於一般性的封建。

如當時的董卓遭受東方十八州牧進攻,逃到郿塢以自衛,城外的人耕種納糧,但遭受匪亂時則可逃入城中受到保護,雙方是訂立契約的。群雄的軍隊中就分出一部分用來屯田,如鄧艾屯兵於淮水,淮北2萬人,淮南3萬人,其中有1萬兵輪番種田,種出的糧供給5萬人吃尚有剩餘。當時曹操、諸葛亮和孫權都照此辦法實行屯田。

門第來源自東漢,因東漢時有察舉(選舉)制度,讀書人才有被選的資格。古代的書因未有快速的印刷,造用很不方便,要用傳抄,十分困難,因此造就了「累世經學」的家族,便成了「累世公卿」。其次,因為選舉是分區的,門第要有郡望的才可以分配在各地。像東漢末年,袁紹是一大門第,其家中「四世五公」,即是高、曾、祖、父四代主人都是做過公的,且是「五戶三公」,即是要有兄弟都做過公的,如孔融家族便是。

經過東漢末年的大亂,有很多平民歸附到大家庭裡面去,成為所謂「私屬」。晉朝統一後,不久又有五胡之亂,造成中國民族的大遷徙,叫做「衣冠渡江」,都是有地位的讀書人,家人跟隨逃的亦變成私屬戶。故此種風氣不但沒有矯正,反而變本加厲。西晉末年之亂與漢末之亂時,均有大批人跟著逃亡。留在北方的寒門單戶均去投靠強宗大族,到西晉五胡之亂以後的南北朝,就成為家庭。

春秋時期有五口之家、平民之家與貴族之家並存,到戰國時期,貴族之家遭受到破壞,只剩下五口之家。在這些家中產生商人,家有家奴數百或上千的,造成經濟不平等。但經漢武帝實行鹽鐵政策以後,就有了士族,即由讀書人來組織家庭,來組織政府,來敬宗恤族,來建造宗廟和墳墓。

士人的勢力在地方上擴大了,形成了士族。即五戶或八戶之間,每一戶與其他戶之間均有禮法,最重要的是經濟條件與教育條件。自東漢以來就有此情形,即一家之下包含多個小家(即部曲),小家變成很多姓的家庭集團,如琅琊諸葛氏,家世二千石,諸葛孔明三兄弟各自投奔三國時的一國。

魏蜀吳三國時期在長江南北均有大門第。孫吳時在南京有陸與顧兩大家,直至今日尚沒有衰落,這就要講到優生學了。又如孔子直到今天也沒有斷代,而是代代相傳,宋時有大亂,孔氏未及逃出,但逃出其中兩家弟兄,到了浙江境內。孔氏以前可講到商湯,至少是有四千年血統歷史的家族,同根共族,猶如一棵大神木。陸、顧為孫權在江東時的兩大家,又如從北方逃到南方的王、謝,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指此。這些大家庭都是講文化禮法教育的。

中國幾千年來素有戶口冊,用黃紙編成的叫「黃冊」,當時叫「黃籍」。當時從北方逃到南方的叫「僑戶」,即暗示將來時局平靜後要歸回中原的,用的是「白籍」,即是「白冊子」。北方人到南方後,除僑戶外,尚有「僑郡」。後來東晉及宋、齊、梁、陳四朝重立制度,叫做「土斷」,即自北方來南方的人,要與土著受同樣待遇。之前為了優待僑戶,不徵收他的賦稅。後來有士、庶之分,士是受優待的,庶則是要繳賦稅的。

所謂的「白丁」,即是在「白籍」上的丁。「土斷」是重寫冊子,僑戶都要納賦稅、服勞役,但對士則優待,庶才需要納稅服役。南朝時為整理戶口冊,經歷過幾次大變亂,因此中國社會成為有流品而無階級的,只有身份與待遇的不同。只要察看寫在不同的黃籍或白籍上,便知有所不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