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作物中最重要的,當推稻麥。稻米最盛行的時代則為宋朝。當時長江流域大興水利,尤其是太湖流域為最。當時江浙地區的蘇州、松江、太蒼、杭州、嘉興及湖州一帶,為全國最富庶之區。此區地形較海為低。蘇州古稱平江府,因地勢與長江齊平,可稱澤國。荷蘭雖有澤國之稱,但不能與太湖流域相比。
江浙地區的水利事業,五代時已十分重視。有專門治水的官,叫做都水營田使。並雇請數以千計的民夫,治河築堤;又請人芟除湖旁之野草;又雇請民夫鋤滅錢塘湖之草,並開闢松江的荒土,使地無曠土。
宋仁宗慶曆年間,范仲淹鎮守蘇州,當時有大規模的圩田,在當時特別重要。每一圩田的面積巨大,有幾百頃之大,宛如大城。圩者,堤岸也。此大面積的圩田,中有河渠,外有門閘。天旱時開閘,以便引入江水;水浸時則閉閘,以排除過多之水。堤岸的水利設施非常巧妙。
當時浙西低地,有溝河可以通海,並隨時疏浚河道,使潮泥不會湮沒河床。中國水災較西方為少,因中國人較西方人注重水利事業之故。
范仲淹任蘇州知府時,一州之田凡3萬40頃,一般可年收700多萬石。但當時東南地區上繳中央的租不輕,數達600萬石,全出自蘇州。宋統一後,因江浙及淮南地區租稅較重,遂造成農政不修。五代吳越時,米價一石不過數十文;到范仲淹時,江浙之米價,一石不下六七百文,甚至有一貫者,比當時貴了十倍。
宋代大官都來南方買地,如蔡京在南京附近一帶購入不少土地。後蔡京因貪污罪告發被沒收田地。又如韓侂胄的大量田地,亦因貪污罪被沒收。宋代行政雖不善,卻不斷沒收大官的田地,成為公田。
此外如犯法逃亡者,戶主身故而無子承繼者之田亦被沒收,使政府公田漸多。劣相賈似道建議,凡民人佔有越逾限額的田均沒收為公田,使政府增加收入可與蒙古備戰。因此造成公田而照私人租額收取,使政府與民間兩不吃虧。蒙古人入主中國後,公田被占,江浙太湖流域租稅很重,造成了經濟極不平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