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宋元時期經濟(宋:公元960~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 一、從封建門第到宋代莊田

中國在唐代以前可稱古代社會,自宋代起至現在可說是近代社會。

宋代經濟是劃時代的近代經濟的開始。

中國社會向以農業為本,但工商業也相當發達。中國與西方特別不同之處是有城市,而且城市是均勻地散布著的。城市一方面是商業中心,另一方面則又是政治中心。此種縣城自秦以後為中國的政治單位。多數的城自秦代開始就有,每一城市是四圍農村貨物的集散中心,城鄉互相依偎補足,兩者打成一片。

秦自封建制度轉郡縣制度後,開阡陌而去封疆,於是雞犬相聞,居民相望,農村散布,而原有的古城圈則逐漸增添而擴大,至秦漢時有1000多城,今日已達2000餘城了。

廣東的番禺城自秦已有,直到今天。山東的曲阜縣城是歷時3000年至今的。中國古代的城有時搬移一半,重建時有部分移動,如北京城。但大多數的城自春秋時期開始是不動的,增建擴充則有,卻不如西方之城市變化多端。西方是由廢除堡壘而成立新的都市;中國城市則由不動而永遠在政治、經濟上有其地位。因此中西經濟不能並論。

漢高祖不及秦始皇有歷史眼光。漢高祖最封建,走上復古道路,有封2000戶者,有封1萬戶者,是謂大地主。古代無大地主之名,歷史上稱為封君。封君只是封戶,而非封地封國。

除封君外,平民均為編戶。一律編入國家戶口冊,一體平等。當時亦有豪強兼并土地,出錢收買別人土地。此種豪強兼并,稱為「素封」。當時有人反對,因井田制度時期是平民社會。至漢代除封君外,其他一律平等。但豪強出來兼并土地,此為轉型期的社會,如果再轉過去,漢代就會變成資本主義。當時司馬遷主張自由經濟,晁錯、董仲舒等則主張統制經濟。

由封建社會的井田制度進入轉型期社會,則有董仲舒因反兼并而提出限民名田;有王莽的王田制;有魏晉的屯田制。又再進入門第社會 。

中國的社會,東漢以後進入門第社會。晉有占田制,此時特許大門第可多佔土地;至六朝,行均田制,但並不平等;此時期特許貴族可擁有奴隸及耕牛,可配得較多土地;至唐代,行租庸調製;而行兩稅制度後,土地政策又有大變。

門第社會形成了唐代的科舉制度。古代農村之士,15歲前學識字,三冬 通一經《尚書》《詩經》及《易經》等經書,15年可通讀五經。此時不過30歲。通了五經即可應考做郎吏,甚至可位至宰相,可見中國社會並非封建。

做了大臣,年入2000石,但一家人每年生活所需用不完100石。由於宗法關係,做官的一家就會有獨佔性的情況發生。有了獨佔性,所以有了「郡望」。即從農村中出了郎吏,即是唐代的門第社會由此產生。

自安史之亂以後,社會又轉變了,人民一律平等。但柳宗元貶到廣西時,其家庭仍有80餘人;韓愈當時生活雖清苦,但一家亦有20餘人。

中國東漢以後的門第社會傳承了1000年以上,至唐安史之亂後而止。如山西省聞喜縣的裴家,到宋代已非門第社會了。顧亭林先生去山西聞喜考察訪問時,裴家村已有數千人之眾。故顧亭林先生曾說:「封建勢力可利用作為造反之用啊!」

宋代開始已無門第社會,卻出現了莊田。莊田的主人為莊主,為莊主種田的是莊客。《水滸傳》中亦曾有提及祝家莊的宏偉,四周有城河、弔橋;莊主家中有草堂。

庄者,田莊也,村莊也。庄內有一主人。自宋代起,歷史上正式有「田主」之稱謂,即今日所謂「地主」。替「田主」種田者是「田仆」,亦可稱「田客」。

宋代的莊主所擁有的田地並非如古代豪強般兼并他人土地而得,莊主本屬平民,亦非門第,原是地位平等的「編戶」。

宋代的戶口分為「主戶」與「客戶」兩種,舉例言之,施家莊的施太公是「主戶」,而替施家莊的莊主戶種田的人便是「客戶」。由於政策不同,宋代的「客戶」亦可成為富人。

宋人魏泰著《東軒筆錄》記載,北宋時河南省泛縣有李誠庄。此莊園方圓十里,有河流橫貫其中,面積寬廣。莊主為李誠,即李家莊。後來李氏犯法,其田籍為官府所沒收。原先為李家莊種田的約有100戶,得向政府繳納田稅,後來均成豪民。原先本是李誠庄的田客(即田仆)。

自政府沒收李家莊後,照理縣太爺成了該庄地主,但知縣為免麻煩,政府寧願將該莊田拍賣,知縣為同情原莊主,願以二萬貫低價賣予李誠之子孫。但李家子孫無錢,向田客們商量。不然,田地由別家購得的話,所有田客就得搬遷。於是李誠莊田客出錢協助李誠子孫購回田產,李家才得再擁有此莊園。

今日日本人稱唐朝始有莊園制,其實要等到宋代起才有莊園。因唐、宋莊園,名同而實異也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