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隋代經濟(公元581~618年) 二、探討隋代致富原因

隋代賦稅多沿襲北周制度。但北周之酒榷、市稅及鹽池鹽井之禁,隋開皇三年已盡廢除。即使隋所行之賦調,亦相當輕。

隋代調製輸絹一匹者減為二丈。力役亦有輕減,《隋書·經籍志》云:「開皇三年正月,帝入新宮。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減十二番每歲為二十日役。」開皇九年平陳後,該地區免租稅十年,其他各州亦免除當年租稅。開皇「十年五月,又以宇內無事,益寬徭賦。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役 。十二年詔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

隋雖多次減免賦稅徭役,但極富有。《通典》記載隋代國庫之富裕曰:「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錫賚勛庸,並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

《通鑒·煬帝大業二年紀》云:「九月,置洛口倉於鞏東南原上,築倉城,周回二十餘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還,置監管並鎮兵千人。十二月,置回洛倉於洛陽北七里,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

由上述記載,足見隋代糧食布帛儲存之豐盛。隋文帝既然輕徭薄賦,何以又如此空前富裕?其原因有下列數端:首先,周滅齊,隋滅陳,均未經過大規模之戰禍,天下之寧靜和平,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其次,自宇文泰、蘇綽以來,北朝君臣大體均能注意吏治,隋代仍然承襲了此良好的風氣。

文帝受禪登位,有臣下楊尚希上奏,謂當時郡國倍多於古,如不足百里之地,竟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卻由兩郡分管,造成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之現象。文帝嘉許之,遂罷天下諸郡。又如當時刺史多由武將擔任,並不稱職。柳彧上表諫之,遂多為罷免;文帝又遣發柳彧持節巡河北52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職者200餘人。又如開皇三年,度支尚書長孫平奏令民間立義倉,於是州里富足。

不過,隋代致富原因之更為重要者,便是中央政令之統一,與社會階級之消融。中國古代之貴族封建,以及魏晉以來之門第特權,至此已全部消除,整個社會同處一平等地位,而同屬於一政權管轄之下,致使下層之負擔尚甚輕,而上層之收入已甚足。

隋代與西漢政府有一顯著不同之點,厥為西漢積高祖、惠帝、文帝及景帝三世四帝60年之休養生息,至漢武帝而始盛。隋代則文帝初定天下,便已富足。此乃由於漢初尚未脫封建遺蛻,有異姓同姓諸王侯,自韓彭葅醯,直至吳楚稱兵,財富不能集於中朝。中央政權所能直接管轄者,不足全國版圖三分之一。

中央王室雖恭儉,而諸王侯封君莫不驕奢放縱,自與隋代初年形勢大不相同。

隋文帝生活節儉,勤於吏治而無大度,有一事可以看出。開皇十四年大旱,是時倉庫盈溢,卻不放賑濟民。連唐太宗亦批評其「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文帝在一味省錢的原則下,認為辦教育亦是浪費國家資財,於是州縣廢除太學四門,國子監學生只留70人。

隋代末年,天下儲積足五六十年,遂使煬帝大肆揮霍。其犖犖大者有下列各項:

1.煬帝即位,營建東都,每月役丁200萬。

2.元年開通濟渠,引谷水、洛水達黃河,引黃河入汴水,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河。此項軍國大計,魏孝文帝亦已先有此意,至煬帝而實現。此乃為貫通中國南北兩方新形勢之偉大工程。

3.煬帝遂南遊揚州。渠闊40步,渠旁築御道。自長安到江都沿途築離宮40餘所。建造四層高的龍船,高45尺,長200尺,挽船士八萬,舳艫相連接達200里,騎兵巡護兩岸。

4.三年,率甲士50萬北巡榆林,築長城。

5.四年,又築長城;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共徵用了河北諸郡男女100餘萬人。

6.六年,通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長800里,闊十丈余。

7.八年,親率逾百萬兵征高麗。渡遼河的30萬人還者不足十分之一。九年、十年再伐高麗。

煬帝恃富饒,而奢華無道,遂致滅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