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公元220~589年) 十二、洛陽名都為商業貿易地

洛陽在曹魏、西晉、北魏建都以前,東周及東漢即已建都於此;北魏以後,隋、唐、後梁、後唐亦先後在此建都,有「九朝故都」之稱。東周時,洛陽已成「天下名都」。當時已有用陶、石、骨及銅製作的精緻工藝品,供王室貴族享用。周時洛邑人已「喜為商賈,不好仕宦」。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後,修治水利,開鑿陽渠,疏浚汴河,使江淮地區運糧到洛陽更為便利,因而成為全國最大工商業都市。該地區商人要比農夫多十倍。

曹丕滅漢獻帝,公元221年正式遷都洛陽。公元265年,司馬炎亦以洛陽為西晉之京都,歷時近100年。晉武帝為興建太廟,採伐荊山之木,華山之石,鑄柱十二,塗以黃金,鏤以百物,綴以明珠。惠帝時洛陽雖經破壞,但仍有錦帛400萬,珠寶金銀100餘斛。

洛陽商業相當繁盛。有金市、馬市、羊市,王族、官僚均有經商貿利。當時曹植創作《洛神賦》,左思寫下《三都賦》,人們爭相謄抄,造成洛陽紙貴。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彪的《續漢書》,也都在洛陽完成。石崇與王愷鬥富,也在洛陽。

北魏崛起後,自平城(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此時洛陽比魏晉時規模更大,東西橫20里,南北縱15里,宮殿位於舊城偏西北之地。西陽門外有大市 都」,商業區稱「市」。">。《長安巷坊志》書中有詳細記述。

洛陽之西陽門外有大市,周圍八里。分成東、南、西、北四市,東面接洛陽都,有「通商里」與「達貨里」,為洛陽正式市場。此市場中人多為工巧屠販,其中有大商人劉寶最為富有。人稱「產匹銅山,家藏金穴」。他在全國各州郡均開設分店,其店中商品,定價全國一律。各地均養馬一匹,有如今日之大型百貨商店。

當時有文形容:「宅宇逾制,樓觀出雲;車馬服飾,擬於王者。」可見商業之盛。洛陽西市有「退酤」、「治觴」兩里,專門賣酒。有劉白墮者,善釀酒。六月時酒亦不壞,喝醉者一月不醒,故送客或出京時均用此酒。因酒帶往遠路,故稱「鶴觴」,亦稱「騎驢酒」。

此外,洛陽南市有「調音」與「樂律」兩里,有伎女唱歌跳舞,以供市民娛樂。

北市有「慈孝」與「奉終」兩里,專賣棺木及出租喪事之車輛。

此外,市內分別有屠宰、食鹽、粟米及金融等各種行業,各類商品應有盡有。有的鉅賈富賈有控制物價、壟斷市場能力。

洛陽城南有四通市,為國際貿易集散市場。城中有萬餘戶商家來自中亞細亞及古羅馬(古稱大秦國)。此處亦為洛水、伊河地區的水產物集散地。民歌有云:「洛鯉伊紡,貴於牛羊。」當時欲享美味海鮮,也非洛陽莫屬。

洛陽附近有「准財里」、「金肆里」,為富有之人住宅區,政府對該地區之奢華享受,曾加抑止,但並無收效。

洛陽北門有北邙山,此山低矮,王侯公卿多葬於此,故墓中多陪葬之明器。時至今日,當地人仍有將墓中掘出之泥人泥馬或石碑出售。唐代詩人多有吟詠北邙山者,王建詩曰:「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置處。」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台。」張籍亦有詩云:「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讀此詩可知富豪喪葬於此之概況。

北魏舊都原有雲岡石窟(在今山西大同縣西),始建於北魏文成帝時,石窟有五,每窟刻有巨佛一座,小佛像無數,巨佛高七丈,由一巨石雕成。造型奇偉,雕刻工緻,震驚世界藝壇。北魏遷都後,又在洛陽城南25里處建造龍門石窟。

此地有青山對峙,伊水北流,儼然一座天然門闕,古稱「伊闕」。石窟有三,其規模較雲岡略小,但亦動用了80萬2360名工人建造。唐代詩人白居易稱讚:「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開創於北魏太和年間,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及宋諸朝,增補歷時500餘年,大小窟龕如蜂巢般密佈於伊河兩岸之山壁,長達兩里。佛像十萬餘尊,造像題記與碑刻3600餘品。龍門石窟亦為中國雕刻藝術之瑰寶,聞名於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