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公元220~589年) 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1.劉宋鑄錢刻上年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朝多有鑄造錢幣。三國時,曹魏除沿用東漢之五銖錢外,劉蜀與孫吳均曾鑄錢。

蜀國鑄有「直百五銖」和「直百」兩種銅錢。前者銅質差,製作粗劣;後者精細,卻不多見。

吳國鑄有「大泉五百」與「大泉當千」兩種銅錢。但字體模糊,輕重不一,由於質量差,其真實價值遠在面值之下。

曹魏至文帝時曾廢除五銖錢,令以谷帛代幣。至明帝時,民間多用濕谷薄絹充數牟利,欲禁無從,遂再恢複五銖錢的使用。

西晉時沿用魏之五銖錢;東晉則用吳國舊錢。但吳興沈充曾另鑄小錢,稱「沈郎錢」者,是謂小五銖錢,乃仿漢初之榆莢半兩而設計鑄成,製作精良。

五胡十六國戰亂時期,卻出了幾種名貴古錢。如「太平百錢」、「新泉」、「豐貨錢」等,可以媲美漢代盛世之錢幣精品,足見當時鑄錢技術已甚卓越。

南朝劉宋時,鑄造「四銖錢」,但民間盜鑄者多,或剪鑿古錢取銅。孝武帝(公元454年)時,鑲造「孝建四銖錢」,為中國錢幣上鐫刻年號的創始者。此錢形式小而輕,並非劉宋時期之佳幣,其佳者當為「四銖錢」及「當兩五銖錢」,最劣者厥為「鵝眼錢」及「線環錢」。

南齊時政府曾派人往四川蜀山鑄錢得千餘萬,後以太費人力物力而止。

梁武帝蕭衍初鑄五銖錢,重僅四銖余。又有「女錢」,無輪廓。另有「大吉五銖」、「大富五銖」及「大通五銖」三種,但傳世不多。

陳朝鑄五銖錢,以一當「梁鵝眼錢十」。後又鑄「大貨六銖錢」,為六朝錢幣之最精者,可惜不久即廢,僅流通五銖錢而已。

北魏、北齊、北周均曾鑄錢。北魏之官鑄錢有「太和五銖」、「五銖」及「永安五銖」三種,北朝錢幣記年號始於此。北齊文宣帝時鑄造「常平五銖錢」,但私鑄極多。北周有「布泉」、「五行大布」及「永通萬國」三種,製作皆精。後者最後鑄,大小不一,小品有鉛質的,大品有銀質的,但均少見,篆法精工,為周錢之冠。

2.錢幣輕薄質差之弊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人,生活上可算十分自由寫意,但弊在國家不統一,社會不安定,貧富不平均,所以不算是一個好的時代。今日的英國,三島仍不統一,可見也稱不上好,只是有殖民地而已。所以,如有人要崇拜歐洲,則不如看看自己國家的南朝時代,欣賞自己的魏晉時期。

南朝之所以不受世人重視,主要乃在政治上、制度上、人格上及社會各方面。在經濟上言,南朝是相當富庶。

南朝經濟旺盛,主要不靠農業,乃靠商業。

南朝時商業繁榮,大體上仍行使貨幣,甚至錢幣不夠用。自魏文帝黃初二年至明帝的六年間,廢五銖錢而不用,而以谷、帛(即米、絹)代替貨幣,但當時有人將谷摻水,將帛織薄,因此有人提議復用五銖錢,因錢幣的量與質不易變更。但東漢末年這段時間,由於黃巾、董卓作亂,使用五銖錢者已少。

當時北方人民跑到南方時不帶錢幣。南方孫吳用「赤烏錢」,分大小兩種。此時南方繁榮,孫吳所造錢不夠使用。當時流亡政府亦不鑄錢。而吳興沈充造「沈郎錢」,說明長江流域亦用錢幣。雖有私錢,仍不夠用,因此造成錢貴現象。當時西南地區(今雲南、貴州、四川)有銅鼓。兩廣夷人喜銅鼓,長江地區之人帶錢來廣東購貨,將錢鑄造銅鼓,因此錢幣更少,當時南方以使用赤烏錢、沈郎錢為主。至晉桓元(桓溫之子)主張廢錢,但孔琳之反對,謂谷帛不能當作貨幣。

由晉而宋,其時錢幣大亂。宋制二銖錢,錢小而薄,易造假幣,粗製濫造,不磨光,亦無邊,當時人稱「鵝眼錢」。1000個錢相疊不過三寸,薄而小。較鵝眼錢更差者是「線環錢」。此種錢入水可浮,握手能碎,錢不能數。雙手可拿幾十萬錢,一萬錢只能買一斗米。此種情況,在南宋末年亦出現過。

齊時再改錢幣。孔覬說:「鑄錢之弊,在輕重屢更,重錢患難用,而難用為無累。輕錢弊盜鑄,而盜鑄為禍深。」孔氏評論中國錢幣,可謂一言道盡。他主張再造五銖錢,此錢不輕不重,輕重可法也。

從以上所論,南朝大致使用貨幣。至梁朝初,除京師、三吳、荊、郢(荊、郢乃湖北大都)、江西、湖南、梁、益(梁、益為四川大都)地區用錢外,其餘各地則兼用谷、帛交易,兩廣地區則全用金銀為貨幣 。南朝商業繁盛,除普遍使用錢幣外,甚至不夠應用也可資證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