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公元220~589年) 七、魏晉南北朝的黃金使用情況

1.金銀飾物手工製作精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金礦銀礦亦多。北方的金銀礦藏,以山東、陝西、山西為主。如山東的金鄉縣多山,「所治名金山,鑿而得金」 。陝西鄭(漢中)「舊有金戶千餘家」 。《魏書》又載:「長安驪山有銀礦,二石得銀七兩。」《水經注》載陝西臨潼一帶「其陰多金」。《魏書》載:「(山西大同)白登山有銀礦,八石得銀七兩。」

至於南方的金、銀礦藏,主要產於雲南、四川、江西及江蘇四省。如《水經注》載:「蘭倉水 出金沙,越人收以為黃金。」又四川綿縣的潺山,水源有金銀礦,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銀。又如江西德興亦「出黃金,鑿土十餘丈,披沙,所得,大如豆,小如粟米」 。又江蘇吳縣地區,「晉宋間鑿石得金」 。可見當時金銀產區分布之廣。

當時用金量亦頗多,尤以鑄造佛像及有關佛教器物,頗為耗金。如《魏書》載,當時「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 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不但耗銅量大,耗金亦多。又如「鑄銅為大鼓,飛簾、翁仲、銅駝、龍獸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於宮殿之前」 。

魏晉南北朝時以金銀製造賜贈大臣者亦多。在書中有賜金100斤的記載。豆代田「以戰功獲賜奴婢十五口,黃金百斤,銀百斤」 。又《隋書》載:「梁初,交、廣之域,全以金銀為貨。」《南史·武陵王紀傳》載:「武陵王紀鎮蜀,既東下,以黃金一斤為餅,百餅為簉。」可見當時金銀器物製造和賜與的普遍。

當時黃金之用途,除了鑄造佛像及佛寺飾物及金銀器物賜贈外,尚有鑄造貨幣及打制裝飾品。如《說郛》中記及的各種金飾物,有燈鉤鎖、交刀、鏡、環鈕等;又如《鄴中記》載有鑲嵌金銀的斗帳、香爐、屏風等。上述所製作的金銀器物極為精巧,如當時的「薄打純金如蟬翼,二面彩漆,畫列仙、奇鳥、異獸」。一面顯現出當時工藝的卓越,同時表示皇家豪富的奢靡鋪張。

2.金飾的貨幣用途

魏晉南北朝,戰亂的頻繁,產金量隨之減少。由於此一時期金銀的使用開始興盛,主要是南方為交、廣之地,是為中國海上貿易集中之區,北方則為河西地區,是為中國的陸路貿易大門,因此黃金仍有生產。

東漢以後,帝王賜與黃金給臣民雖已減少,但掘金者仍多。如漢中有金戶千餘家,常以漢水之沙淘金,生產不斷 。

東晉產金以梁州(陝西、西川)、益州(四川)及寧州(雲南)三地為主。取金之法除了沙中淘洗外,尚有火熔法。陶弘景《重修政和證類本草》言:「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建平、晉安亦有金沙,出石中。」建平與晉安均在今福建省,可見除上述三州外,福建亦產金,《魏書》中亦有提及。

五胡十六國中,產金較為積極而技術也有所提高的是前秦世祖苻堅時期,苻堅允許民間可以自由開採黃金白銀。前秦滅前燕、前涼及代國,疆域擴展至陝、甘、冀、魯、豫、蜀、黔、蘇、皖、鄂各省,且均為古產金之地。

除前秦外,尚有夏國世祖的赫連勃勃,他曾設將作大匠,製作黃金裝飾物,並曾用銅鑄造大鼓、銅駝、龍獸等物,對於煉銅業和黃金加工技術均有發展。

總的來說,兩晉南北朝時,黃金仍保持了當作貨幣的作用,但用器飾的形式來流通。如南齊高帝蕭道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時,帝贈周盤龍金釵20枚 。上述金釵的器飾即是當作貨幣之用。

白銀在漢代,除漢武帝與王莽時曾當作貨幣外,民間僅當作寶藏。魏晉以後,因黃金供應不足,遂用白銀補充之,故用銀者漸多。

漢代金銀的形式,除武帝的麟趾裹蹄外,就是圓形的餅,如《三國志·魏志》中所載的「賜銀千餅,絹千匹」等記載甚多。南北朝時多為模仿笏的鋌形,為長方形的板,故後代稱白銀一鋌為一笏,當時也有將金銀鑄成餅形的,亦有鑄成錢形的。

如北魏孝文帝之子汝南王悅曾有散銀錢的故事。如近代在六朝墓中曾掘出銀鑄的五銖錢。可見當時的金銀餅、金銀鋌及金銀錢,均具有貨幣的作用。

3.佛教用黃金最多

魏晉南北朝時產金量較漢代為少。因此黃金的計算單位已由「斤」而改為「兩」,如《晉書·食貨志》記「愍皇時斗米二金」,即《愍帝紀》所記的「斗米值金二兩」。當時帝王賞賜臣下已不用黃金,而改用銅錢、布帛、絹、穀米等。如《北史·高昂傳》云:「西魏賞斬昂首者,布絹萬段,歲歲稍與之。」可見當時已不用黃金,且是分期付給。

漢代帝王婚嫁用金,如「漢高後制,聘後黃金二百斤、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馬四匹」。但到了曹魏,王娶妃時已改用絹190匹。晉則用絹300匹。到東晉時,康帝納褚皇后,孝武納皇后,亦只有白雁、白羊、酒米、馬、絹、錢等物,不用黃金。此因為產金量少之故。

魏晉南北朝時,黃金之主要用途,一是用於佛教方面。自東漢明帝時,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至魏晉,民間信佛者眾,至南北朝而極盛。因此耗金甚多,如修寺廟、鑄佛像、修石窟、寫佛經,在在需金。如《南齊書·蕭穎冑傳》:「長沙寺僧鑄黃金為龍,數千兩,埋土中。」又如《梁書》記:「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當時用黃金鑄佛像,耗金極多。如《魏書》記載用黃金600斤鑄天宮寺釋迦立像。一般佛像用鎏金或貼金,費金量亦巨大。如宋明帝造丈四金像,梁武帝造丈八銅像,魏孝明帝為河南洛陽永寧寺造丈八金像一座及普通金像十座。又如用泥金 寫佛經。

如從《魏書·釋老志》所記,自魏文成帝興光年間至魏孝文帝,京城內新舊佛寺凡100所,僧尼2000餘人。四方諸寺等6478所,僧尼77258人。20餘年間,佛教即有如此之盛,其他朝代通算在內,其影響巨大可知。

此一時代黃金之另一主要用途是私人穿金戴玉的個人享受,如晉武帝時石崇之富有,連室內、台階均貼以金箔。此時期之黃金已大量流入民間富豪及士大夫手上。如梁武帝時,臨川王蕭宏宅中,搜出藏金銀之庫房有30間之多。

4.兩廣地區金銀使用情況

曹魏時期由中央政府的大司農和少府掌管金帛錢財。到魏晉南北朝時仍然沿襲舊制。梁代時,大司農改名為司農卿;少府改為少府卿,各官皆冠以「卿」字,以示劃一。北齊時則由司農寺、太府寺卿及少卿等大臣掌管金帛府庫。

魏晉南北朝時,朝中大臣佔有山林水澤的極多。有多種措施如帝王的「賜田」;本身向朝廷請求的「求田」;或用放高利貸逼窮民用山澤抵押的「懸券」。當時刁協、蕭宏、蕭子良等都佔有大量山澤的出產物,包括金銀礦藏 。當時政府雖有禁令,但不能禁。

當時產金量雖較漢代為低,但黃金製成品卻極為精緻,此乃由於加工技藝有進步。同時由於此時期的人重享受,講奢侈,求精巧。如《北史·薛燈傳》記:「文帝又造二欹器 ,一為二仙人共持一缽;同處一盤,缽蓋有山,山有香氣,一仙人又持金缾(缾同瓶)以臨器上,傾水灌山,則出於缾而注乎器,煙氣通發山中,謂之仙人欹器;一為二荷同處一盤,相去盈尺,中有蓮,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則出於蓮而盈乎器,為鳧雁蟾蜍以飾之……」文中說明金瓶是黃金製品,由於王室所用,可能全為金制,無疑是金制器皿的精品。此一時期的黃金製成飾物器具有三個特色:

一是可用金絲編綴成器物的手工業興起;

二是用寶石、珍珠、琥珀等鑲嵌在金飾中已增多;

三是造型比前朝更加優美。

但在南齊時,高帝卻賤視黃金。他說:「使我臨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於是「器物免用黃金」 。

這一時期,由於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國家如大月氏、安息、大秦、南天竺、扶南等國均重視使用金銀,同中國的交、廣地區 全用金銀交易。

《隋書·食貨志》記曰:「梁初惟京師及三吳、荊、郢、江、湘、梁、益用錢,其餘州郡則雜以谷帛交易,交廣之域則全以金銀為貨。」因而促成當時之開發黃金及黃金製品手工業的發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