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代經濟(公元前221—前207年) 四、貨幣與度量衡制利商業

秦代商業也隨農工業的發展而勃興。民間自由營業的中小商人也日益眾多。《國語·齊語》記載:「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旦暮從事於此。」當時的商人,已「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而無尋尺之祿」 。

當春秋戰國時發號施政的大城市,至秦代均兼具了商業大城市的特質。如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丘,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多數在今河南、河北及山東地區,都成了「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此外如山東之即墨、滕縣、定陶,山西之離石,河南之大梁(開封)、安陽、南陽,山西之安邑、長子,河南之新鄭,湖北之鄢郢(宜城),安徽之壽春(壽縣),江蘇之蘇州,河南之濮陽,陝之雍(鳳翔)、咸陽,亦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為了發展商業,隨著有史以來郡縣制的創局,秦始皇把戰國時代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舊經濟制度一律取消,而重新建立全國統一貨幣制度和度量衡制度。

中國的貨幣開始甚早,起初使用的不一定是錢幣。它可用貝、龜、珠、玉作貨幣。至春秋末年戰國時才開始有錢幣。如齊、燕主要用刀形錢幣,趙國亦有用刀幣的,通用於齊國臨淄、河北邯鄲等地。

韓、趙、魏三國用的貨幣似布 ,流行於河南開封的梁、河南安陽的魏及山西的離石。

楚國用小方塊的金餅作為主幣;輔幣則用海貝似的銅幣,俗稱蟻鼻錢,通行於湖北江陵、河南淮陽等地區。

當時各國錢幣不同,猶如今日之英鎊、美元和澳元一樣,使用時換算困難,為求商業上的交易方便,遂使全國用同一種貨幣。

《漢書·食貨志》云:「秦兼并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當時幣分兩等,一為黃金,單位是一鎰(一鎰可能重24兩),為上幣;下幣為銅錢,稱半兩錢,為重半兩之環形錢。此時遂將戰國時之各種錢幣因輕重、大小、形式各不相同,遂一律禁用,商賈從此稱便。

始皇時亦統一度量衡制。其實秦孝公時,商鞅根據李悝之遺意,已「平斗斛權衡丈尺」,已初步統一度量衡了。不過,至始皇才確立一種定製。

據《考古圖》所載《秦權銘》云:「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史記·秦本紀》亦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使商品的重量、容量與長度有了劃一的準則。始皇亦把當時各國不同寬度的車軌劃一化。使全國的車輛皆寬六尺。後來在琅邪的碑石刻頌:「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