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代經濟(公元前221—前207年) 三、秦代的工業發展

秦極為重視水利事業之興建,如「決通川防」。當時有齊國與趙、魏以河為境,各自築堤者;又有壅水不下,以害鄰國者,此時一律破毀堤防,打通壅水,整飭各地陂渠,以溉田畝。據《史記·河渠書》所載:「命蜀守李冰壅江水作壩,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畝,使四川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又《越絕書》載:「同起馬塘,湛以為陂,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此等水利設施,使當時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獲得極大利益。

秦代工業方面,由於秦統一後之社會趨向安定,工業亦隨著當時農業商業的發展而有所恢複和進展。如冶鐵、冶銅、紡織、造船、建築、制漆莫不皆然。

如冶鐵業在戰國時已有可觀之成績。《管子·地數篇》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石者,下有鐵。」可見中國礦藏之富。秦時已有管理鹽鐵市及徵收鹽鐵稅之官吏。

始皇時,遷移東方豪家12萬戶於咸陽,尚有遷往巴蜀、南陽等地者。其中便有大冶鐵商人。如蜀之卓氏,其祖先原是趙人,便是冶鐵致富者,他要求遠遷,遷到臨邛,「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

又如山東的程鄭,遷到臨邛,亦是冶鑄鐵礦致富,其富足與卓氏媲美。

又如宛孔氏,本為梁人,用冶鐵為業。

又如將魏人孔氏遷到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

秦始皇時冶鐵業政策,由民間經營,政府收其稅,撥歸少府,供皇帝使用。司馬遷的高祖便曾任秦時鐵官。

秦代之冶銅業,也正如冶鐵業一般,繼承自戰國時代。如傳世的銅鑄兵器,咸陽鑄造的相邦戈,為秦王政五年時製造;上郡製作上郡戈之一,為秦王政二十五年製作。監造者為呂不韋及上郡守,又有「工師」、「丞」等官員負責生產管理。其他重要的銅器生產有權、量、兵符及錢幣「半兩錢」等。

又如始皇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各重24萬斤 。此為一種弭兵理想之實施,亦可見當時冶銅技術已極高,冶銅規模亦已極大。

秦之制漆工業亦相當發達,產量亦甚豐。秦二世即位後,欲以漆油漆其整座阿房宮 ,並欲「開渠而運南山之漆」 。雖受大臣勸阻未行,但亦足見此時產漆之豐富。

秦之紡織業依附於農耕之家,男耕女織乃當時農業經濟之特點。當時紡織主要為麻布,除自用外,亦用來出售,絲織業亦相當進步。《史記·李斯列傳》之「阿縞之衣,錦繡之飾」及《貨殖列傳》所記之烏氏倮「求奇繪物,閑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文中提及之絲織品名已知出產之絲織物已非常精美。

秦代造船工業亦有新的發展。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及《淮南子》所載,當時已有很多數量之內河船航行於黃河、湘江、灕江、雲夢、長江、錢塘江及岷江之間。至於海上運輸,已可自長江口直達琅邪,從琅邪繞榮成山到芝罘。且始皇曾在芝罘海面「見一巨魚」,射殺之。當時已可差遣「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可見造船業之發達。

秦代建築業也極發達,始皇「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 。當時咸陽的新建築,實彙集了戰國時各國的營造藝術之大成,並在關中建離宮別館300多所。至於建造帝王陵寢,亦承襲了儒家理論,造成中央政府的充實物質外貌,造成全國共仰之新首都。陸賈《新語》曾批評他說:「秦始皇驕奢靡麗,好作高台榭、廣宮室,則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設房闥,備廄庫,繕雕琢刻畫之好,博玄黃琦瑋之色,以亂制度。」可見當時之帝王與民間,已享受著高度之建築技術及雕刻繪畫藝術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