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凡敵對的雙方有所鬥爭,往往眼光淺而文化低的一方戰勝眼光較遠文化較高的一方,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一個文化較高的民族,經濟制度也較為複雜,而且人才分散在各方面,有做官的,有經商的,有辦教育的,有搞藝術的……因此力量分散了,不像文化較低的民族,壯丁不種田而專職打仗作戰,不必分心於其他方面,生活單純。
自古以來文化高的國家往往戰敗。如當時東方之齊國經濟條件最高,而秦國最低,秦因而獲勝。在西方,猶如北方蠻族打倒了文化經濟高的羅馬。今日美國經濟情況勝過俄羅斯,但不一定打得過俄羅斯 。又如日本佔領中國,經過八年抗日戰爭,中國終能不亡,中國當時經濟較為落後亦為其中原因。
秦始皇做皇帝後,並不重農而輕工商,而是農工商並重。他廢封建,興郡縣,政治上有進步,度量衡制度也很高明。他不依照商鞅之政策,所行之政策乃近乎東方諸國的經濟思想,重視工商業投資,也不純用法家思想,而含有儒家學說在內。
我們看輔佐始皇治國的李斯經濟思想,即可見其一斑。
琅邪刻石言:「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石門刻石云:「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上兩則說明李斯重視農業,提倡男耕女織。
李斯焚書奏說:「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此則力言農工並重。
據《史記·貨殖列傳》所記載,因烏氏倮以經營畜牧業而成巨富為秦始皇所尊重;巴蜀寡婦清因丹穴而致富,始皇尊敬之而為其築女懷清台。
李斯《諫逐客書》中云:「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 此處說明了秦主張對外貿易開放,各國間物資互相交流。李斯認為應做到「地無四方,民無異國」。這樣才能互惠互利,貨暢其流。
從上述可見,秦代的經濟思想是農、工、商業並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