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建時期的工商業(公元前770—前221年) 五、經濟興旺靠水利陸路

踏入戰國時期,開始有大規模的水利河渠興修。此時期已是稻麥生產重於黍稷生產,已進入稻麥時期了。為了生產稻麥,所以要大興水利,可見稻麥已日漸重要。

在歷史上,西門豹、白圭、李冰等可說是遊民,但李冰在成都灌縣督導興建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後來當地人民建「二王廟」以紀念李冰父子功績。上述諸人對水利建設都立了功。又如鄭國渠,是韓國建議秦國建造。於是「沃野千里,號為陸海」,秦國因而大富。

《周禮》溝洫制中說,井田制是具備大規模水利的一種制度,此說不可信。但當時已有相當的水利興修,則為事實。

《周禮》又載曰:「遂上有徑,溝上有畛,洫上有塗。澮上有道,川上有路。」

「遂」為2尺寬,其人行道曰「徑」;「溝」為4尺寬;「洫」為8尺寬;「澮」為16尺寬;一「川」為一萬家地,為900萬畝,其大水田曰「川」。「徑」上可跑牛馬;「畛」上可通行大車;「塗」上可跑乘車 ;「道」是雙道,同時可並行通過兩乘車;「路」大約2丈寬,可同時並行通過三乘車 。

以上為《周禮》書中之講法,可見當時水利興修與陸路建設已初具規模。《周禮》出書於戰國末年晚周時代,其時已有大批農田出現,先衝破了格子線,山川也開發了。種植稻麥需要較多水利興修。

接著,可稱為第三農業經濟的桑麻事業興起了。桑麻生產事業最興盛的要推當時的齊國。齊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即當時全中國所穿戴的衣、帽、帶、鞋均是齊國產品。古代「抱布貿絲」是一個商業行為。當時齊、魯地區,千里之地,極目遠望,遍植桑麻,其絲麻織物,足供全國人穿用。人吃米麥有所限量,但衣著卻可奢侈些,衣服可多做幾套。此為孟子時期所無;這是孟子以後的事了。

新生產事業,諸如煮鹽、採鐵、紡織、水利、捕魚、鑄錢、伐木等,在《左傳》中是沒有的,乃是封建制度被打破後的新生產、新經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