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三、高地農作物反映陵阪文化

晉人束晳《補亡詩》云:「黍華陵巔,麥秀丘中。」陵即山地,丘陵也。說明黍開花于山上。四方高中央低者為丘,長江流域的山上有田,可種稻,但在陝西的山上則種麥。此說明了中國農作物有高地與低地兩種。而古代多為高山上之農作物,是旱地作物。

《淮南子》記載:「堯之治天下也……其導萬民也……澤皋織網,陵阪耕田。」澤是水澤岸邊。陵者,大皋,山無石者,土地高者曰阜。「阪」或作「岅」或「坂」,《詩·小雅·正月》:「瞻彼阪田。」阪田為崎嶇磽埆之處。此處說明在平原之湖泊地區捉魚,在山陂之處耕田,可稱陵阪文化。淮南子為今安徽省人,知古代人民在低地捉魚,在高地種田,可知他懂歷史。

中國古代農作物非用河水灌溉,雲旱性之高地作物。如「神農氏」又名「烈山氏」,「烈山」兩字之意義即將山坡上之草木用火燒毀用作肥料,然後下種。可見耕種之地在山上,是山耕,並非用水利灌溉。

中國古代山耕之又一證明:史載「舜耕歷山」(歷通厲),亦是山耕。

《禮記》中載有旱稻,即《內則篇》所記「陸稻」。

《管子》書中記有「陵稻」。陵稻即栽種于山陂高地之稻 。

《吳越春秋》云:「堯遭洪水,堯聘棄 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此處所謂「山居」,是命人民住山上種田。古代高地上種的當是黍稷,而非低地的稻麥作物。

《易經》說:「上古穴居而野處。」

《禮記·禮運篇》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窟者穴地。營者指一個個散佈於高地之窟窿。今日的太行山區仍可見在半山地帶有此類穴居。此類穴居並非在平地挖洞,乃在乾燥的山地上挖洞。

公劉之詩云:「陶復陶穴。」陶即挖空,在山上挖穴而居,亦即居于山地。

山居與山耕同時。中國此時期之文化,可稱為「黍稷文化」,亦可稱「陵阪文化」。

推想中,中國古代農業,決無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可找到證據,證明古代先民耕種與居住均在高地。

《孟子》中記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營窟者,環形之山洞也,今日河南省仍有可見。人居住在山洞內,可證明耕地亦在山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