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與中國 ,此四大文明發源地均始自農業。埃及有尼羅河,巴比倫有幼發拉底與底格里斯兩河,印度有恆河,中國有黃河,因農業發展靠水利灌溉。但中國與其他三國情況不同。
中國農業發展並非單靠一條黃河。埃及、巴比倫、印度三國均處於熱帶或亞熱帶,但中國則氣候不同。再就面積言,埃及、巴比倫小;印度較大,但單純;中國則幅員廣大,氣候土壤等亦南北不同。
中國古代北方之農作物並非種稻麥開始。向來所謂五穀者,即黍、稷、稻、麥、粱。再加上豆,則稱六穀;合黍、稷、稻、麥、粱、大小豆、麻與菇,則稱為九穀。但中國最早之農作物為黍與稷。
吾人當根據歷史研究中國最早之農作物。黍與稷為中國北方最早之農作物,《詩經》中即已提到。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商代占卜收成好壞,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見有「求麥」、「求稻」。因黍比較粗生粗養,容易種,為商代人之農業主要作物。稻麥為貴品種而難生長,故商代求豐年只求黍,《詩經》中提及「黍」、「稷」兩字很多,可資證明。
古代農業發明者有「后稷」與「神農」,「後」即上帝之意,「後」與「神」均為形容詞。神農姓姜,后稷姓姬,此二人均在中國西部,何以不稱「後稻」、「後麥」,而稱「后稷」,蓋中國最早之農作物為稷也。
甲骨文為盤庚後之文物,為可靠史料。但后稷之史料借傳說而來,乃由推想而得,但並不一定不可靠。
黍稷有共同之性格,即均為高地農作物。鄭玄曰:「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今日北京以種麥為主,種麥處即種稻處;南方以種稻為主,種稻處即種麥處。而稻麥需要水分多,故種於「下田」;黍稷需要水分少,故適宜種於「高田」。此亦證明中國當時有高地農作物,亦有低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