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學歷史之人,比較不重視社會與經濟。西方人講社會學亦不過200年而已。
所謂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西方人認為由經濟形態來決定社會形態,再由社會形態決定一切歷史,遂有社會的分期。唯物史觀、經濟史觀的分期則稱政治跟隨社會,社會跟隨經濟。於是說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工商業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則仍是工商業社會。這可說只是部分對,但東方歷史絕不能如此講。
西方講歷史的分期相當紊亂。只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來講。中國講歷史有系統,可按朝代來講,與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類歷史演進並不能照馬克思所講的。人類歷史演進有無共同軌道大值商榷。中國人的歷史演進顯然與歐美各國的歷史演進不同。對各民族歷史演進,當用歸納法講,再來察看是否有共同軌道。
今日世界之問題,由於不能用政治、宗教等來解決,因此西方人已漸注意到東方的歷史。由於土耳其、埃及等國的歷史不完全,唯有中國的歷史可用來研究人類歷史如何演進,此所以歐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問題。
從前,西方人認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為不開化的、不文明的、野蠻的,因此視中國為半開化的。但今日西方業已改變此種錯誤觀點。未來欲對世界學術有大貢獻的,最好莫如研究中國歷史。
今日世界人類已覺醒,各國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並不佩服他人的。
講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方法,就得用歷史,用科學的歸納法。
最古的中國社會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應稱為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的經濟以農業開始,世界文化的開始莫不如此。
歷史可分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經濟史屬專門史,如欲學習中國經濟史,最好先能了解經濟與歷史之知識。
歷史注重以史學之觀點方法,作材料之鑒別考訂。如研究井田制,先應鑒別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學解釋,並加以評判。井田制如何產生、影響如何、何以不能繼續於今日、井田制在當時之時代意義為何,此即是史學。
經濟史須具備兩條件:
一、鑒別的方法;
二、解釋其意義及評判其價值。
學歷史前應先了解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是根據歷史材料。中國經濟史長達2000年,歷史演進之記載極詳,西洋史則僅數百年而已。
過去中國學者研究歷史之缺點為:
一、史學與經學不兼通。
二、用西洋歷史模式結論套入中國歷史中。如西洋有羅馬奴隸社會,但中國沒有。又中國之皇位為世襲,傳其子孫;羅馬則不然。英國則可傳女兒。故中西歷史大相徑庭,中國之歷史實應讓西方人作參考。
研究農業經濟可分三項目:
1.生產的經濟:就經濟價值而言,如種稻、種玉蜀黍(即玉米)等;如各地同類糧食之價格不同。
2.農村的經濟:中國農村經濟活動場合中之地位與西洋農村地位不同。中國各地之農村經濟活動亦各不相同。如上海四周之農村經濟活動與湖南省的農村經濟活動不同。又如廣東番禺一縣城自秦迄今,已歷逾2000年,從未變動,但就農業經濟生產物的價格來講,則番禺迭有變動。蘇州自春秋迄今亦未變更。城市附近,必有農村,二者之間有密切經濟關係,應同時討論。今日中國之城市既非西洋之城市,亦非古封建之堡壘,與西方封建社會模式有所不同。故中國之農村與城市之關係亦與西洋不同。
3.農民的經濟:講及農民實際的生活,西方農民是奴隸,中國則為佃農與自耕農;論農民之地位,中西亦不同;至於生產物價格,則中西略同。
中國文化是大陸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村落的,而非都市的(希臘、埃及之文化其重點在都市);埃及、巴比倫是平原文化,中國則為高地(陵谷)文化,亦非河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