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千古一帝 絕對的暴君:民間的聲音

上文主要列舉了歷代精英知識階層對秦始皇評價的演變,而民間的一般知識階層對秦始皇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民間評價的焦點並沒有在秦國的大政方針諸方面,而是集中於秦始皇的勞役政策上。孟姜女的傳說的流傳演變代表的正是這種民間的立場。這種評價是對秦始皇無休止的勞役的恐懼及對秦始皇的詛咒。

清人楊廷烈在《房縣誌》中記載了一則異事: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就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百姓,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乎?」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他們就會逃之夭夭。

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它代表的是民間對秦始皇的一種評價。反過來講,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奇異的傳說。進一步講,如果在歷史的傳承中對秦始皇的評價不是主要集中在負面,這種傳說也就沒有產生的土壤。因此,民間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對秦始皇修長城的事件上,並且都是將秦始皇視為暴君的典型。這種來自民間的立場,除對其進行詛咒外,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角度與視野,也無法對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進行全面的評價。

古代人對秦始皇的評價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之際的劉邦和項羽,他們認為做人就應當像秦始皇一樣。從漢代開始賈誼基於證明劉漢政權合法性的現實政治目的對秦朝二世而亡所作的議論,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個暴君的角色,對秦始皇在秦亡的過程中所要承擔的責任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以此作為新朝代的前車之鑒。在唐人那裡,秦始皇被視為一個警示的樣板,不斷從歷史中翻出來作為恫嚇當朝君主的有力武器,然而,這種警示作用同時又在不斷強化著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唐代的柳宗元則從反對藩鎮割據的立場出發肯定秦始皇。隨著歷史的發展,對秦始皇進行評價的焦點亦漸趨集中,郡縣制、焚書坑儒成為不斷被拿來證明秦始皇功過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對焚書坑儒的評價逐漸剝去了主觀色彩,人們開始多角度、多層面地對這一事件及前人的誇張說法進行重新審視。明代的李贄給秦始皇以高度的評價,說秦始皇橫空出世,「掀翻一個世界」,把秦始皇視為千古一帝的言論亦出現在其著述中。令人可嘆的是,這位具有激進思想的李卓吾因為有眾多如此驚人之語,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對秦始皇不平凡的人生歷程的解讀與評說、街談和巷議並沒有因為李卓吾的送命而消歇,而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一個人,是一個完整的人,是各種評價的綜合體。只有整合正面的、負面的各種「片面的深刻的」評價,才能認識真實的、完整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頌與一味地批判同樣是偏頗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