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指鹿為馬 陳涉起兵,二世被殺:應對乏術

秦二世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他責備趙高處理關中「盜賊」不力。

陳勝、吳廣起兵反秦直接引發了秦末如火如荼的大規模民變。秦二世如何應對這一局面呢?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

聽聞天下大亂,秦二世實行鴕鳥政策。他根本不相信、更不願聽到四處民變的消息。所以,從關東來的使者報告說山東民變,他勃然大怒,直接把使者下到獄中。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後來的使者汲取了前人講真話卻鋃鐺入獄的教訓。當秦二世再次問及山東狀況時,使者們全都說了謊話:只是一些小毛賊,各地的郡守把他們全都抓起來了,不值得皇上擔心。秦二世一聽,樂壞了(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史記·秦始皇本紀》)。

最典型的人物是叔孫通。叔孫通是秦始皇的待詔博士,陳勝、吳廣發動民變之後,使者迅速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秦二世。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問道:楚地戍卒攻城略地,大家對這件事怎麼看?博士、儒生等三十多人說:聚眾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鎮壓。秦二世一聽就火了。叔孫通走上前說:各位的話都不對,當今天下已合而為一,毀城池,銷兵器,以示天下不再有戰爭。而且現在明主君臨天下,還有完備的法令,哪有敢造反的!這只是一夥盜賊罷了,何足掛齒?郡守們正在搜捕他們,嚴加懲處,不值得憂慮(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復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秦二世一聽,高興地說:好啊。又問了一遍儒生,有人說是造反,有人說是盜賊。秦二世下令,凡說是造反的一律治罪,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獨獨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裝,並授給他博士職位。叔孫通退朝之後,一些儒生責問他:先生為什麼只說討好的話?叔孫通說:各位不知道,我幾乎逃不出虎口!隨後,得到賞賜的叔孫通立即逃離都城,輾轉投奔了幾位「老闆」,最後投靠了漢王劉邦,成為劉邦手下的要臣。

叔孫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善於自保的經典人物。他得到秦二世的褒獎,這說明秦二世面對遍及全國的反秦大起義不願意也不敢承認,只有叔孫通的「盜賊說」最能滿足秦二世的心態,所以,見風使舵的叔孫通受到秦二世的厚賞。叔孫通看穿了秦二世的鴕鳥心態,所以,他面對講真話丟命、講假話受賞的專制皇帝,先講假話後逃命。至於叔孫通逃出秦都咸陽投奔反秦義軍,最後輾轉到劉邦手下,成為劉邦的功臣一事,我們姑且不講。但是,從叔孫通事件中,我們知道了秦二世面對威脅秦帝國生存的反秦大起義的真實心態。

一個政權如果淪落至官員們只有說假話才能生存的地步,說明這個腐朽的政權已經到了非下猛葯不可的時候了。官員普遍說假話,必然會使最高決策人完全不了解真實民情。如果最高決策人不了解沸反盈天的民情,這個政權能不危急嗎?

秦二世採取這樣的心態處理天下民變,豈能不敗?

正是秦二世的錯誤態度、錯誤政策導致了這場民變最終釀成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李斯當丞相擺不平這場民變,趙高當丞相更擺不平這場民變。秦二世責難李斯,李斯被殺;秦二世責難趙高,秦二世被殺。

秦二世被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秦末這場大規模民變所引發的帝國宮廷內亂。

趙高殺了秦二世,從秦二世身上摘下皇帝玉璽戴在身上,但是宮中的侍從、文武百官都非常抵制。據說,趙高走上大殿,大殿竟然一次一次地搖晃起來。趙高明白這是天意不讓他當皇帝,而且大臣們也不同意(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史記·李斯列傳》)。

關於趙高想坐上龍椅大殿搖晃一事,《史記》的記載言之鑿鑿。但是,事實上不會發生這種事。龍椅不就是一把椅子嗎?誰不能坐啊?如果趙高真感到大殿震蕩,那也只是他的一種心理感受。趙高以臣弒君,繼而想自己稱帝,變嬴氏天下為趙氏天下,心理壓力一定非常大。在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趙高走向龍椅之時必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才會有如此感受。所以,趙高所理解的天意,其實是趙高內心極度心虛的反映。

既然趙高知道天意難違,群臣怨怒,那他該怎麼辦?誰會成為大秦帝國新的君主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