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就是蒙恬。在逼殺扶蘇的同時,胡亥、趙高、李斯還要逼殺蒙恬。前文已言,蒙恬是精銳的長城軍團的主帥,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兄弟的存在對以胡亥為首的政變集團威脅同樣嚴重。所以,政變集團絕對不會放過蒙恬。
那麼,他們給蒙恬加的罪是什麼呢?
兩條罪名:知情不報,為臣不忠。扶蘇既然圖謀不軌,蒙恬自然就是知情不報;知情不報就是為臣不忠。所以,賜蒙恬死,將兵權交付副將王離(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史記·李斯列傳》)。王離是秦國名將王翦的孫子。
但是,蒙恬可不是一個好忽悠的人。蒙恬雖然是武將,但政治經驗頗為豐富。他看到扶蘇想自殺,立即進行勸阻。蒙恬講了四點: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輕易自殺。
二是我統重兵,你為監軍,我們身負重任。
三是單車一使,怎能輕信?怎知沒有陰謀?
四是請示皇上,確認以後,再自殺也不遲。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史記·李斯列傳》)
蒙恬比扶蘇有政治經驗,但是,蒙恬也沒有想到會發生宮廷政變。蒙恬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胡亥、趙高、李斯已經將他和扶蘇逼到了死亡線上——只要不起兵,任何請示都是白費;但是,蒙恬堅持要再請示。
可見,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使當事人的判斷能力大打折扣。
扶蘇的愚忠愚孝替胡亥、趙高、李斯發動政變清除了最大的障礙,也使蒙恬陷入了孤掌難鳴的困境。但是,蒙恬堅持不自殺,堅持再請示,胡亥的使者只好將蒙恬先行關押。
使者回報胡亥。聽說扶蘇自殺、蒙恬被關,胡亥、李斯、趙高都極為興奮(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史記·李斯列傳》)。趙高見最擔心的障礙已除,馬上決定了三件大事:
一是立即返回咸陽;
二是詔告天下秦始皇駕崩,辦理喪事;
三是擁立胡亥稱帝。
就這樣,得到扶蘇已死的準確消息之後,載有秦始皇臭屍的車隊才快速返回都城咸陽(可見,在確認扶蘇自殺之前政變集團不敢返回咸陽!只能拉著臭屍在外瞎轉悠,等待扶蘇的消息),向外發喪,並立胡亥為秦二世。胡亥詐立成功後,立即任命政變策劃者與組織者的趙高擔任郎中令。郎中令乃九卿之一,是掌管宮廷警衛、統領皇帝侍從的重要官職,皇帝最信任的官員才能擔任此官。
可見,政變集團最擔心的是扶蘇的生死。如果扶蘇堅持不信,甚至於舉兵求見秦始皇,麻煩就大了。扶蘇之死使政變集團徹底放了心,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對胡亥的登基造成多少威脅。從此以後,這對暴君奸臣便在一起製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髮指的慘劇。貌似強大的大秦帝國,也由此開始分崩離析。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政變集團對其他二十多個兒子沒有過多擔心,偏偏盯住了扶蘇一個人呢?兩點:不重要,來不及。
秦始皇的其他兒子確實都有資格當「秦二世」,但是秦始皇廢封國、行郡縣,導致他的兒子們個個都沒有政治實力,無法和擁有「遺詔」的胡亥相抗衡。這叫不重要。
胡亥當時最緊要的是處理唯一的一位「合法」繼承人扶蘇,然後正式登基稱帝。至於其他的兄弟,他還顧不上去處理,那些等秋後算賬也不遲。這叫來不及。
政治制度決定一個人的政治能量,經濟制度決定一個人的經濟能量。秦始皇的兒子並非個個窩囊,而是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等一系列中央集權制限制了他們,使他們沒有任何政治資源,無法在政壇上呼風喚雨、一展拳腳。所以,只要法定繼承人扶蘇一死,胡亥的其他兄弟都不值一提。這就是我們前面多次講到的分封制的危害在未來,郡縣制的危害在當下。由於沒有進行分封,秦始皇的兒子們個個都喪失了擁兵為王的政治權力,在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之時毫無還手之力,即使這位皇帝是假的、詐立的,他們也只能聽之任之、毫無作為。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扶蘇自殺、蒙恬被囚的消息傳來之後,「斯、高大喜」。李斯的「大喜」說明此時他已經從屈從趙高墮落到主動為政變清障;趙高的「大喜」則是小人政變成功後的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