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沙丘政變 詔書變遺詔 千古遺恨

《史記》中有兩處記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按照《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在重病之時立下了詔書,但是,加蓋了皇帝符璽的詔書並沒有立即交給使者發出。不久,秦始皇病死了。按照《李斯列傳》的記載,秦始皇的詔書寫好之後,還沒有交給使者,自己就病死了。這是兩篇傳記細微的差別之處,但是,兩篇傳記在一處是相同的,那便是詔書寫好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未授使者」四個字可以有三種理解:

一是秦始皇寫好之後他自己沒有讓立即發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嚴重詔書寫完之後已不能親自安排發出了;

三是有人從中作梗使詔書未來得及即時發出。

究竟哪一個符合歷史的真實呢?

不好講。

《史記》的兩篇傳記都是只寫了「未授使者」四字,由於記述過於簡單,我們今日已經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了。

先說秦始皇寫好詔書之後他自己沒有讓立即發出這種情況。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有!為什麼有這種可能呢?估計有兩點原因:一是心理準備不足;二是過度自負。

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來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不死,而對自己人生即將謝幕這一點始終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而且,他剛剛接見了徐福,又給徐福調派了強弩手,秦始皇對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還充滿渴望,自己的人生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要結束了呢?畢竟他才五十歲!他有死亡的預感,所以,他寫了詔書;但是,他還有長生的幻想,所以他並不想立即將寫好的詔書發出去。這是自己未發。但是,到了病危之時他已經無力再去處理這件事。最終,詔書變遺詔,未得發出。如果事實如此,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現的一個最重大的政治失誤。

未及時發出詔書的第二個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負。秦始皇生前威風八面,誰敢不從?這種生前局面使秦始皇誤以為自己的話不可能不算數!即使死了,自己的詔書成為遺詔,誰敢篡改遺詔?秦始皇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詔書一旦變成遺詔,一切皆有可能!包括遺詔被篡改。秦始皇如果想到了這一點,他早就會下手防範了。

再說秦始皇因病重詔書寫完卻來不及發出這種情況。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有!處理後事,秦始皇遠不如漢武帝。漢武帝是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誤殺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歲的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召霍光等五位顧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詔命,一切都安排妥當,漢武帝恨恨而去。最高權力的移交相當成功。儘管漢昭帝劉弗陵尚有兩位年長的哥哥,但是,漢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陰謀都無法得逞。漢武帝在最高權力移交一事上的個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實現。一是他明確了太子的人選,二是他立了五位顧命大臣。這樣,誰想更改漢武帝的意願都不可能。

這裡我要特別提出「去世前三天」這一時間,因為這是漢武帝最終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繼位的時間。人生都有去世前三天,但是,絕大多數人把握不好臨死前的這段時間,為什麼呢?大家將來都可以實踐,有幾人能準確判斷出自己即將離開這個既令人眷戀又令人遺憾的世界的時間?極少!正是因為對死亡時間的準確判斷,漢武帝才痛下決心,斷然決定立八歲幼子稱帝。其時,漢武帝共有三個兒子在世,他最終選的是幼子。依漢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個兒子為帝是關係到漢家江山的大事,但是,他突破了「國賴長君」的祖訓,選定了幼子繼位。幼子劉弗陵其時八歲,八歲的孩子能幹什麼?能處理複雜的國政嗎?為什麼放著兩個年長的兒子不立,偏偏立了八歲的劉弗陵?事實證明,漢武帝確有識人慧眼,劉弗陵不負父命,成為一代中興之主。漢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他把握住了時間——去世前三天。秦皇、漢武是中國帝國時代前期最重要的兩位皇帝,論其立國,當然是秦皇更勝一籌,因為漢武不需要立國,我們也不知道漢武立國的才能;論其治國,秦皇、漢武各有千秋。但是,秦皇在帝位移交上明顯不如漢武,一是沒有把握好時間,二是沒有及時明確布告天下。

秦始皇渴望長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會這麼快死亡,所以,當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後,他一不準大臣們議論善後之事(迴避死亡),二沒有更多地考慮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這個大問題。等到病危之時,他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所以趕快寫詔書,但是,因為此時秦始皇已經病危,詔書寫好了,生命卻處於彌留之際了,發出之事他已經來不及再管了。最終詔書變遺詔,而且,遺詔落到了趙高手中。

秦始皇遠沒有漢武帝那麼從容。他處理後事有三大弱點:一是沒有明確立太子,二是沒有明確一批顧命大臣,三是沒有親自督導詔書發出。

上述三點都非常重要。

沒有明確立太子意味著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人人都可以被立為二世皇帝。這樣,秦始皇個人所想立的長子扶蘇就有可能失去皇位。

沒有明確一批顧命大臣意味著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後世皇帝臨終之時如遇特殊情況,都要立若干位顧命大臣。這些顧命大臣肩負著忠實履行先皇遺命的職責,而且,由於是若干位,不可能出現一位顧命大臣說了謊言仍被認為是先皇遺命那樣的問題,顧命大臣之間可以相互制衡。沒有制衡,什麼事都可能出現。

沒有親自督促詔書及時發出意味著一旦秦始皇死了,他生前再威風八面現在也什麼都管不了。自己的屍體腐爛發臭他都管不了,更何況是最高權力的移交?一封事關帝國命運的詔書在始皇身後只是一張廢紙。

最後說有沒有人從中作梗這種情況。

表達秦始皇意願的詔書留在了趙高的手中,如果有人作梗,只有趙高有此可能,他人恐怕對詔書是否發出都不會知道,怎麼能從中作梗呢?

趙高會作梗嗎?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趙高深受秦始皇恩寵,擔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的雙重要職。而且,趙高整天在秦始皇身邊,對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氣,他立即謀劃篡改遺詔,他當時的心情應當是非常複雜的:秦始皇信任他,委以重任,他應有感激之情,他希望秦始皇健康長壽,長保自己的榮華富貴。現在秦始皇詔書要扶蘇即皇帝之位,趙高的地位可能會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蘇的即位發生變化,畢竟扶蘇可不是一個好忽悠的人。

但是,要說趙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詔書不發,也未必,因為發與不發,趙高並不能完全做得了主。畢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誰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且,秦始皇又是最討厭談論他自己生死問題的皇帝,誰敢碰這個釘子啊!不討論,不準備,一旦發生意外,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嗚呼之時,趙高豈敢隨意扣押詔書?趙高最有可能的心態是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轉,肯定會關心詔書發出去沒有。趙高沒有得到明確發出的命令因此未發出,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轉不願再談喪葬之事。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始皇過問此事,二是顧不上過問此事。秦始皇一旦詢問,趙高會立即發出詔書,他不可能欺騙秦始皇、違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顧不上問,他也就可以不發。只要詔書不發,就有文章可做。

所以,筆者估計在秦始皇病故之前,趙高不敢對秦始皇的詔書有意扣留,也不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為秦始皇萬一病好了,或者病輕了呢?秦始皇過問起這件事,趙高負得了這個責任嗎?「不能」是因為李斯是丞相,丞相的權力極大,李斯如果沒有和趙高聯手,趙高怎麼敢抗旨呢?

但是,無論如何,秦始皇傳位扶蘇的詔書最終沒有發出,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事實。

秦始皇傳位長子扶蘇的詔書沒有及時發出,這對大秦帝國第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