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焚書坑儒 事與願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焚書坑儒呢?

從正面來看,焚書坑儒其實是統一思想領域的一場政治運動。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在政治上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經濟金融上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在文化上用小篆字體統一了文字。這些政治、經濟、文化措施是國家統一的根本要求。但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狀態仍以它的慣性而存在,大秦帝國仍然沒有形成思想領域的統一。從長遠來看,只有思想統一了,才能保證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更加有效。而當時盛行的儒家和法家兩家思想相比較而言,儒家是保守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取的各種措施都是創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的理念,因此眾人對其議論紛紛。而當時的六國貴族也想借著儒家的思想恢複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因此,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淳于越咸陽殿上的發難、幾個術士的欺騙誹謗行為讓秦始皇找到推行思想運動的借口與切入點,由此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上演了,手段雖然過於激烈,對待諸生也太殘酷,但在短時間內思想上迅速取得了統一。

焚書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專制,坑儒事件雖然帶有衝動性,但是,以屠殺來控制輿論是更典型的文化專制。淳于越的過錯在於他把秦始皇當成了秦王趙政,以自己的「道」去碰撞秦始皇的「勢」,這說明秦朝博士們還沒有來得及適應秦始皇的文化專制。其實,秦始皇並沒有真正打算消滅儒家,所焚的只是民間私藏的反動儒家經書,很多儒家著述被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有意識地保存下來。清朝人黃石牧也說過:「秦禁書,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內府博士所藏,並未亡也。」(袁枚著,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卷五,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曾翻閱過當時國家圖書館的大量藏書,所引證的材料,不僅有諸子百家語,而且還有先秦諸侯列國史官的記載。

坑儒的意義不在於誅殺了多少術士,而在於向天下昭示了大秦帝國的文化政策取向,昭示了大秦帝國文化專制的既定國策。大秦帝國雖然仍保留了博士官,但是,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處士橫議的氣象卻從此消亡殆盡。

對於秦始皇坑儒的人數多少及坑儒的方式,歷史上曾有過不同記載,有七百多人、四百六十七人、四百六十四人、四百六十人等不同說法。

但是,秦始皇不論以什麼理由殺戮四百六十人,不論人數是否為四百六十,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是一個活生生的、能哭能笑能跑能跳的人。秦始皇為這些人定罪只是勝利者的正義而不是正義的勝利。

歷史往往與統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強制推行文化專制與愚民政策,本來是為了鞏固大秦帝國的統治。結果,卻讓絕大多數讀書人站到了大秦帝國的對立面,進一步失去了民心,為大秦帝國的最後滅亡又增添了一棵稻草。所以,陳勝、吳廣反秦大起義之時,眾多讀書人紛紛投身反秦鬥爭之中,成為推翻秦帝國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始料未及的。

在反秦力量集聚的同時,秦始皇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秦始皇迅速上演了他人生的閉幕式。這場閉幕式是如何上演的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