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生死茫茫 求長生,修陵墓:兩手都要抓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他來到齊地,帶了數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仙藥的徐福突然來見他。徐福已經走了九年,杳無消息,這九年之中徐福始終沒有找到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葯,因為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這種葯,他當然找不到。但是,徐福花了秦始皇這麼多錢,用了這麼長時間,他怎麼向秦始皇交差呢?

徐福是一位洞悉秦始皇求仙心切的方士,他對秦始皇說:蓬萊山上的仙藥已經找到了,但是,海上有一種大魚,每每添亂,所以上不了山,也弄不到仙藥。希望能派一些神箭手給我,再遇到大魚搗亂,我可以用連發的弩箭射它們,這樣就可能得到仙藥了(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葯,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能夠相信一走就是九年的徐福的話嗎?

我認為秦始皇對徐福的話半信半疑。理由是什麼呢?

第一,秦始皇對徐福不予懲罰。

《史記·秦始皇本紀》沒有明確記載秦始皇是否聽信了徐福的話,但是,聽了徐福的彙報之後,秦始皇沒有處罰他。花了秦始皇那麼多錢,最後一無所獲,竟然還不受懲罰,秦始皇是那麼好糊弄的人嗎?

第二,秦始皇親自率人捕殺大魚。

接見徐福的當晚,秦始皇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和海神開戰,那些海神就像人一樣。秦始皇醒了之後,特意找了個會解夢的人詢問,一位博士告訴他:海神不能見到,但是海神往往驅使大魚、蛟龍做先導。如今皇上對神的祭祀非常周到,這樣的惡神,必須立即除掉。只要除掉了惡神,善神就可以露面了(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史記·秦始皇本紀》)。

於是,秦始皇下令準備捕殺大魚的用具,他自己還親自操作連弩,準備射殺大魚(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一路北上,也沒有見到大魚。到了芝罘,看見了一條大魚,秦始皇親自射殺了這條大魚。

第三,秦始皇公開責難徐福。

秦始皇在坑術士事件中對徐福之事講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奸利相告日聞。」秦始皇在決定處死諸生之時,表達了對徐福的不滿。但是,在秦始皇處死的諸生之中並沒有徐福。

徐福的下場如何,《史記·秦始皇本紀》沒有記載。但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的記載和此不同,《淮南衡山列傳》說,徐福沒有找到仙藥,回來向秦始皇報告,自己見到海神了。海神問他: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者嗎?他回答:是的。海神又問他:你有什麼要求?徐福說:我想求延年益壽的仙藥。海神說:你們秦王的禮物菲薄,仙藥只能看不能拿走。徐福隨同海神到了蓬萊山,看到用靈芝修成的宮殿,光艷照天。徐福問海神:需要帶什麼禮物獻給您?海神說:獻上良家的男童和女童及懂得各種技藝的百工,就可以得到仙藥了。秦始皇非常高興,立即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匠,還準備了五穀的種子,再派徐福入海。途中,徐福找到一片遼闊肥沃的土地,便帶領眾人留在那裡,自立為王,不再回朝(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史記·秦始皇本紀》與《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的記載雖不同,但兩篇傳記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秦始皇至死都不忘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

徐福二次出海,一去不歸。有關徐福二次出海到了哪裡,成為中外交通史上的一大疑團。其中,有三大問題最為關鍵:一是徐福為何二次出海;二是徐福從哪裡出海;三是徐福最終到了哪裡。

關於徐福為何出海,有「尋求仙藥」說,也有「躲避秦難」說。其中,「避難」說是一新說。該說認為,徐福是有識之士,他是躲避海外消極反暴政的代表。他對秦始皇的暴政不滿,對現實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表面上熱衷於求仙,實際上是在尋找一個躲避秦始皇暴政的世外桃源。徐福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不死之葯,也不可能長期靠欺騙秦始皇來生存,一旦被其發現,肯定是死路一條。於是,他利用秦始皇渴望求仙的心理,精心策划了這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徐福的精心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員,二是物資。徐福精心挑選的是三千童男童女,是未來繁衍人口所必需的,而且也符合尋找仙藥的要求,不至於引起秦始皇的懷疑。徐福更是精心策劃物資準備,他要的是船隊、百工、谷種,這樣既能渡海,又能落地生存。

唐人汪遵有一首《東海》詩:

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

同作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版)

該詩前兩句寫徐福入海求仙,一去不返。後兩句借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時人避難至桃花源的典故,暗指徐福也是避秦難之人。其中「武陵」是後人認為的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全詩表達的即是徐福因避秦難而入海的主題。

徐福是從哪裡出海的呢?

如今,北到秦皇島,南至連雲港等地,都有關於徐福出海的傳說。對此,歷史學家作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即從公元前219年開始,徐福就率船隊出海,因為始終找不到傳說中的蓬萊仙境,徐福就嘗試在不同地方下海,這也是沿海許多地方都有徐福傳說的原因。

徐福最終到了哪裡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話題。其中,「到達日本」說成為一大熱點。此說認為日本人都是徐福的後裔。日本人有兩種,一種是土生土長的原居民,一種是徐福帶過去的人。據記載,日本現在有些地方還有徐福廟,所以有些人就認為徐福後來抵達了日本。

關於徐福的研究很多,而有關徐福的話題不是我們講解秦始皇的重點,在這裡點到為止。

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但是徐福卻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騙得了這位精明過人的千古一帝,而且讓他一次又一次心甘情願地受騙。可以說,在這場騙局中,徐福是最大的贏家,他不但成為了一代航海家,他的東渡也成為了中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而秦始皇卻望眼欲穿地等待徐福直到去世。那麼秦始皇難道不知道人生必死嗎?他是怎麼看待死亡的呢?

很顯然,他知道。理由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大建陵墓。秦始皇從繼位之始即開始大規模營造陵寢,動用勞力最多時達七十萬之巨。如果不知道自己必死,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建造陵墓?

第二,廢除謚法。如果知道自己可以萬壽無疆,絕對不必廢除謚法了,因為不死之帝何言謚法?謚法是對前世君王的評議,不死即不必評議。

第三,強詞解釋。聽到「今年祖龍死」的預言,秦始皇對「祖龍」一詞做了新的解釋:「祖龍者,人之先也。」即說「祖龍」是人的先人。如果深知自己不死,何必力避死亡。

第四,大求仙藥。秦始皇大求仙藥、力求長生在中國皇帝中是出了名的。如果知道不死,絕對不必如此求仙。

第五,先人下世。自己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一個個去世,才有了自己的即位。如果君王可以不死,哪裡有自己的君位。

可見,不可一世、為所欲為的秦始皇也深深懂得死亡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個世界上窮人與富人從來就沒有過公平,只有死亡對他們是公平的。既然秦始皇知道有生必有死,那麼他在死亡面前還能表現得非常洒脫嗎?

秦始皇大規模尋仙求葯之時,並沒有放棄驪山陵墓的修建。他十三歲登基後不久,驪山陵墓即開始修建,直至其死後才基本告成。秦陵的豪奢極其驚人。秦始皇醉心於服藥成仙,但是,他也預留了自己的歸宿。在生死之間,他搖擺不定,不知所往。人生註定是短暫的,求仙長生是不可能的。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死而無憾,而不是追求長生。

秦始皇千方百計地尋求長生,這成了他當皇帝之後一個不懈的追求。當然,秦始皇尚未糊塗到只求長生不問國事的程度,他在追求長生之時還在治理著這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在治理這個龐大帝國之時,有兩件事讓他留下了永遠的歷史罵名。那麼,這兩件事是什麼?為什麼這兩件事讓他留下了永世的罵名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