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六世餘烈 太多的偶然就是必然

秦滅六國作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已載入史冊。有心之人不禁要問:秦國就算再氣勢如虹,也只是一個諸侯國而已,而六國的土地、人口、人才都幾倍於秦國。無論如何,聯合起來的六國也不可能都被秦國一一吞食。但事實就在這種種不可能中戲劇般地在歷史舞台上上演,留給後人的是六國為何滅亡的謎團。晚唐文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曾經給出過一個驚人的答案,他認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那麼杜牧的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秦國兼并六國和六國本身是不是有關係呢?

當我們大談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時,也不能忽視歷史的偶然性。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偶然性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六國所犯的錯誤,二是秦國的偶然性。

六國所犯的錯誤頗多,下面我們逐國一一道來。

第一,「三家分晉」。

在上部里,我們用了一個章節的篇幅講述了「三家分晉」,目的就是為了闡明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偶然性。當時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可能會由智伯一家獨霸晉國。如果強大統一的晉國橫在秦國的東邊,秦國還能輕易地兵出函谷關嗎?但是,歷史竟然讓一個強大統一的晉國消失了。如果不是「三家分晉」而是「三家分秦」,那麼最終將會由誰來統一中國,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三家分晉」是晉國所犯的重大錯誤,也因此成就了秦國。

第二,趙國盛衰。

「三家分晉」使阻擋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消失了。但是,歷史竟然又讓韓、趙、魏三家之中冒出了一個強大的趙國。趙國是三晉之中最強大且最有能力阻擋秦國東進的國家,但是,趙國偏偏出了一個壯年就退居二線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如果不壯年退位,如果不突發奇想地將趙國一分為二,讓大兒子做代王,小兒子做趙王,趙武靈王會餓死嗎?趙武靈王犯了這麼一個低級的錯誤,最大的受益者當然又是秦國。趙武靈王的孫子趙孝成王如果不聽信讒言,信任並重用廉頗,秦國怎麼能夠在長平一戰中摧毀趙國四十五萬生力軍呢?如果趙國保留下四十五萬生力軍,秦國統一中國的大趨勢還能形成嗎?假使趙國的亡國之君趙王遷能夠信任並重用李牧,也不至於使趙國如此迅速敗亡。歷史又一次眷顧了秦國。

第三,韓國悲劇。

韓國的悲劇是韓非生不逢時。韓非是比商鞅更偉大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他如果能夠得到韓王的信任,能夠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一定可以讓韓國強大起來。但是,韓非生不逢時啊!在韓非出生之時,秦國已經成了氣候,相比之下,韓國國力衰竭,亡國在即。歷史完全沒有給韓非一個施展才華的時間和空間,這麼一位法家天才到了亡國之時才出現,這是韓非的悲劇,更是韓國的悲劇。而這對於秦國而言,又是一次有驚無險的機遇。

第四,魏國錯失良機。

魏文侯是魏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位五十年,重用李悝,在各國中率先實行變法,這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魏國的強大足足比秦國早了半個世紀。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魏國完全有統一天下的可能。然而,魏國卻因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一蹶不振。更重要的是,魏國的傑出人才一個個不斷外流,吳起、商鞅、孫臏、范雎等紛紛離開魏國。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敗秦軍。第二年,秦王趙政即位。但是,這麼一位能幹的信陵君,最終卻不受重用,被魏安釐王罷免賦閑,以至於鬱鬱而終。如此國君,如此待賢,國家豈能不亡?這又為秦國一統天下掃除了一個障礙。

第五,燕國不識大體。

燕國國力弱小,在戰國七雄之中本無關大局,然而,燕國享受了秦國「遠交近攻」的一切好處,同時還為秦國統一天下幫了大忙。這從何談起呢?

一是燕國弱齊。齊國是東方大國,是秦統一天下的最大對手之一。但是,燕國積極謀劃五國伐齊,佔領齊國五年,報了一國之仇,也為秦統一天下清除了一個重要障礙。

二是燕國疲趙。趙國是燕國的天然屏障,阻擋了秦國對燕國的侵擾。可是,燕國國君極其昏庸,完全沒有大局意識。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極需時間休整,但是,恰恰在這一關鍵時刻,燕國竟然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使趙國不但不能休整,而且還損耗國力與燕國打了三年的仗。秦國借燕、趙大戰之機,鯨吞了趙國的大片土地。

齊國弱了,趙國疲了,燕國的屏障消失了,燕國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人們看到的往往是自身的利益,而且是自身的直接利益、眼前利益。但是,一個人的自身利益往往與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眼前利益也往往與長遠利益密切相連。如果只顧個人眼前利益,將直接利益最大化,最終往往導致自身利益、長遠利益大大受損。

燕國正是在謀求本國利益的短視行為中自掘墳墓的。

第六,楚國的失誤。

楚國是七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也是力量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然而,楚國政治昏庸,明君極少,李園的誤國更加速了楚國的滅亡。

第七,齊國的歷史錯誤。

齊國是建國較早的諸侯國之一,而且,齊國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齊國不和秦國接壤,國土面積遼闊,國力強盛。但是,齊國卻不像三晉、秦國一樣謀求變法圖強。齊國佔領燕國,兩國結下了世代怨仇。齊國獨吞宋國,引發五國攻齊長達五年。田單復國之後,齊國已經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當年的雄風了。從此,齊國片面汲取了五國伐齊的教訓,對韓、趙、魏坐視不救,安享秦國「遠交近攻」的短暫和平,明哲保身,間接導致韓、趙、魏相繼亡國。直至六國中五國皆亡之時,齊國仍然不修戰備,齊王建還在繼續做著五百里地封君的美夢,最終被活活餓死。

山東六國無一例外地犯了這麼多歷史性的錯誤,焉能不亡?在秦王趙政看來,六國所犯的錯誤是上天所賜的再好不過的禮物了。

最後,再談談秦王趙政兼并六國之事。趙政繼位之時,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但是,由秦王趙政來統一天下又是無數個偶然所促成的,他是在秦國三十五代國君的基礎之上完成統一大業的。趙政是地地道道的歷史的寵兒。

趙政的曾祖父昭襄王之所以能繼承王位,是魏冉、宣太后共同擁立的。對秦昭襄王自己來說,是一偶然,因為當趙武靈王接他回國之時,他正在燕國做質子。秦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在魏國當質子時病故。正是由於悼太子去世,兩年後安國君才得以繼承太子之位。安國君的繼位也純屬偶然,而異人被立為安國君的嫡子,又是呂不韋包裝安排的結果。如果不是悼太子下世,安國君根本不可能被立為太子。如果沒有呂不韋的成功運作,異人也不可能成為安國君的嫡子。如果安國君不是僅正式繼位三天就下世,異人也不會迅速成為秦莊襄王。如果不是呂不韋送趙姬給異人,趙政也不可能出世。秦莊襄王在位三年便下世,這使得趙政十三歲便繼承王位。太多的偶然造就了趙政的即位,也成就了他一代英主的地位。

無論有多少偶然,畢竟天下是由秦王趙政統一的。統一了天下的趙政又會怎樣經營這個空前統一強大的帝國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