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股肱之臣 錯誤面前不逃避,責任面前敢擔當:王者風範

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善待犯錯的部將,這是秦王趙政能夠統一天下最可貴的個人品質之一。

如果拿趙政和他雄才大略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作一比較,大家會看得更清楚。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也有一位名將,名字叫白起。白起指揮了長平大戰,此戰消滅了趙軍的主力。長平之戰剛一結束,白起就力主攻打邯鄲,趁機滅趙。不過,和王翦相比,白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白起的戰功引起了秦國相國范雎的嫉妒,他以秦兵傷亡慘重為由,力主休整部隊。秦昭襄王當然知道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犧牲巨大,本來就對立即發動邯鄲之戰猶豫不決,加之范雎的建議,秦昭襄王便沒有採納白起立即滅趙的主張。

數月之後,當秦昭襄王準備出兵攻打邯鄲之時,白起知道已經錯失戰機——當時趙國已經承受了長平之戰的慘痛,而且做好了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準備——加上當時身上有病,便辭掉了主帥之職。秦昭襄王在白起缺位的情況之下,發起了邯鄲之戰,面對同仇敵愾、意欲與秦軍同歸於盡的趙軍,秦軍一敗塗地。

此時,秦昭襄王又想到了白起,他親自出馬,請求白起領兵出征。但是,秦昭襄王沒有像趙政一樣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在拒不認錯的情況下要求白起出征。白起當然不接受這種強令,便說:當初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秦昭襄王聽到白起的話後,怒火騰地躥了起來,強令白起立即就任。白起則假稱病情嚴重,拒不領命(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派相國范雎出馬,勸白起統兵。白起一直對范雎出於私心力阻他在長平之戰後出兵攻打邯鄲之事耿耿於懷,因此,范雎請他,白起更是不同意,還是辭不赴任。三個月後,諸侯聯軍打得秦軍喘不過氣來,秦昭襄王每天都收到秦軍大敗的戰報。秦昭襄王遷怒於白起,派人驅逐白起,不准他繼續留住咸陽城,並下令立即免去白起的一切封賞,降為普通士兵(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當時白起功封武安君,貴為封君。

白起剛剛走了十里地,情況便急轉直下。原來,秦昭襄王和相國范雎及其他大臣們議論此事,有人說:大王讓白起遷出咸陽,白起非常不滿,口吐怨言。秦昭襄王一聽,無名之火騰的一下直衝腦門,將失敗的惱怒全部轉到白起身上,即刻派使者賜白起一劍,令他自殺。白起仰天長嘆,隨即自刎(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一代名將最後竟是如此下場。

白起和王翦相比,戰功不相上下,但是,兩人的命運懸殊可就太大了——白起功高而被賜死,王翦功高而子孫富貴。當然,王翦確實比白起更懂得君王的心思,因此,王翦在率領重兵出征之時非常善於自全,他起勁地要地、要房,就是想以「貪財」向趙政昭示自己毫無政治野心。看著王翦出征之前「貪婪」地斂財,趙政哈哈大笑,就是這一笑,徹底消除了他對王翦的疑心。所以,王翦、王賁父子立下蓋世之功之後仍然得以善終。後來,王翦的孫子王離還當了秦國主力長城軍團的副指揮長。

秦王趙政在兼并六國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比如說消滅六國的順序,比如說統一過程中軍事、外交兩手並用的大政方針。趙政所犯的唯一錯誤是,滅楚之時輕信了李信之言,派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滅楚,結果大敗而歸。但是,趙政在得到李信戰敗的消息後,主動、自覺地將責任攬下,立即驅車登門,向王翦坦然認錯,力勸王翦出山,並滿足了王翦的所有要求。於公,趙政同意派出六十萬秦軍,由王翦一人指揮;於私,王翦數次要地、要田、要房產,趙政統統予以滿足。這在秦國歷史上和戰國歷史上都是破天荒的。

秦王趙政遇錯勇於承認,敢於擔當,而不是像秦昭襄王那樣遷怒於他人,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也是趙政能夠贏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