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不戰而降 一個女人的治國之道

齊國後期奉行的國策叫「事秦謹,與諸侯信」。「事秦謹」,就是恭恭敬敬地對待秦國,不和秦國打仗。制定和執行這個國策的人叫君王后,君王后是一個女人,她曾經執掌齊國國政十幾年,比呂后專政還要早得多。但是後人很少提到她,實際上這個女人還是值得一提的。她是從哪兒來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們在「秦滅燕國」中講到,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聯手伐齊。在五國伐齊之戰中,齊湣王被殺。齊湣王死後,他的兒子法章為了活命,流落在民間,改名換姓,在一位莒大夫(莒地封君)家中當傭人。這位莒大夫有一位千金小姐,頗具慧眼,她一眼就看出這個傭人氣度不凡,絕不是普通的人。於是,出於愛心,小姐經常偷偷地拿好東西給落難的公子吃,拿好衣服讓公子穿。人在困窘之時,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幫助,也會感覺異常溫暖。公子法章落難,竟然有小姐出手相救,公子法章自然非常感激小姐。這位小姐不但在生活上照顧公子法章,而且還以身相許(湣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名姓為莒太史敫家庸。太史敫女奇法章狀貌,以為非恆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子法章和莒大夫小姐的關係自然日益密切。中國古代小說中大量的落難公子與千金小姐的姻緣,看來也不全是文人一廂情願的憑空捏造。

齊湣王被殺之後,整個齊國只有莒和即墨兩地還被齊國軍民堅守著。逃亡的齊國大臣和莒人都到處尋找齊湣王的公子,想立其為齊王。公子法章也獲悉此事,但是出於擔心,他不敢承認自己就是齊湣王的兒子,只是一直默默關注著事情的進展。後來,公子法章知道齊國大臣是在真心找他,而不是要加害於他,於是站出來,說明自己就是已故齊湣王的兒子。齊國的大臣經過一番考察與辨認,確認他就是齊湣王的合法繼承人。於是,大家共同擁立他做了齊王,他就是齊襄王(莒中人及齊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懼其誅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於是莒人共立法章,是為襄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公子法章當了齊襄王,莒大夫的千金自然是一步登天,內心甭提多高興了。齊襄王立她為王后,這就是齊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君王后。這位王后還生了一個兒子田建。雖然莒大夫的小姐已貴為王后,但是,莒大夫卻非常惱怒,他說:不經過媒人而自由戀愛,不是我的孩子應該做的,玷污了我家的門風。於是終生不見自己的女兒(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為王后,是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汙吾世。」終身不睹君王后。《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不管父親的態度如何,君王后還是齊襄王的王后。她對父親的拒不相認深表理解,而且不曾因為父親不見自己就失了做女兒應有的禮數(君王后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她該怎麼孝敬父母仍然怎麼孝敬,所以,天下的人都誇君王后是個孝女。

齊襄王在莒地待了五年,大將軍田單在即墨(今山東平度)大破燕軍,將燕軍全部從齊國的土地上驅逐出境。田單復國成功之後,立即派人迎接在莒地已繼位五年的齊襄王進入齊國國都臨淄。可是,齊襄王並不是一位長壽之君,僅僅在位十九年就一命嗚呼了。齊襄王去世了,君王后的兒子田建名正言順地繼位,成為齊國最後一位國君。

《戰國策·齊策六》記錄了這麼一則故事:秦昭襄王曾經派使者給君王后送了一副玉連環,並對君王后說:聽說齊國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不知道能否解開這個玉連環。玉連環到底是什麼,文獻記載不詳,但它應當是一種益智玩具,解開它需得用智慧和耐心。但是,君王后看了看玉連環,立即令人拿來一把鐵鎚,一錘下去,玉連環被砸得粉碎。君王后笑著對秦使說:解開了(秦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齊策六》)。秦昭襄王送玉連環,目的大概是要羞辱君王后,但是,君王后卻以錘解題。可見,君王后是一個有智慧、有魄力的女主。

齊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后病逝。臨終之前,她對其子齊王建說:大臣中有一人可以重用。齊王建趕快說:請母后把話寫下來。君王后說:好。等齊王建準備好了筆和簡牘,君王后說:我忘了(及君王后病且卒,誡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請書之!」君王后曰:「善。」取筆牘受言,君王后曰:「老婦已亡矣。」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齊策六》)。這位執掌齊國國政長達十五年的女主臨終之前為什麼欲言又止,史書無載。

其實,君王后這麼一位聰明的女主肯定不會忘掉哪位大臣可堪大任,她之所以最終決定不說出這位大臣的姓名,無非是不想讓齊王建重用這位大臣。這是為什麼?因為君王后有私心。什麼私心呢?君王后死後,她的弟弟後勝為相,掌握了齊國的實權。君王后臨終前已料到她死後她的弟弟後勝會掌握齊國國政,她不願意毀掉後勝的專權。

君王后慧眼識人,不僅看出落難公子非尋常之人,而且還看出大臣中誰可堪重用;玉連環事件中又表現出她的果敢機智。但是,君王后私心太重。國家大政只能由既有才能又有忠心的大臣掌管,而她卻把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同樣,在處理六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時,她的局限也暴露無遺。君王后的視野僅限於此,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中,她不知道齊國應當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齊王建三年(前262),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當時,齊、楚兩國都要救援趙國。秦國盤算,齊、楚如果是真心援趙,我們就必須退兵;如果他們不是真心救趙,我們就和趙國做生死決戰。長平之戰打了三年,趙國軍糧匱乏,向齊國請求援助,齊王建坐視不救。有人勸說齊王建援助趙國,使秦國退兵:如果我們不援趙,坐視不管,秦國一旦滅趙得逞,齊、楚兩國就危險了。對齊、楚來說,趙國是屏障啊!齊國援趙也是保護自己,因為唇亡齒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就該齊、楚滅亡了(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救趙是義舉,退秦顯威名。仗義救亡,揚威退秦,這種事不做,還能做什麼?但是,齊王建不聽。結果趙國大敗於長平。

長平之戰爆發之時,在齊國執掌大權的是君王后。君王后對秦國採取的策略是「事秦謹,與諸侯信」。但是,君王后「事秦謹」是真,「與諸侯信」則是假。因為君王后歷經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代秦國國君,這正是秦國逐漸稱雄天下之時,秦國不斷地對六國發動兼并戰爭。如果君王后「事秦謹」,那麼就不可能對其他諸侯「信」。「與諸侯信」必然會激怒秦,怎麼再「事秦謹」?「事秦謹」和「與諸侯信」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在這對矛盾之間,君王后選擇的只能是「事秦謹」。長平之戰齊國拒絕向趙國提供糧食即是明證。

齊王建毫無政治能力,齊國的整個大權都掌握在相國後勝的手中,後勝非常貪婪。秦國對此了如指掌,便對其重金行賄。秦國行賄不計成本,不僅對後勝大肆行賄,而且對後勝的門客也大肆行賄。接受了秦國大量金錢的後勝和後勝的門客們,都勸齊王建不要與秦國開戰,不要幫助其他五國(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王建整天處在這麼一批人的包圍之中,毫無建樹和主見。

在一幫投降派的極力慫恿下,齊王建甚至想去朝見秦王。這件事被一位雍門司馬知道了,他問齊王建:大家擁立你當齊王,是為了江山社稷呢,還是僅僅為了立王呢?齊王建聽後回答:當然是為了江山社稷。這位官員繼續發問:既然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什麼大王要離開自己的國家而去秦國呢?齊王建聽了這句話,立即調轉車頭返回齊國(齊王建入朝於秦,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立王耶?」王曰:「為社稷。」司馬曰:「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齊王還車而反。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齊策六》)。

齊王建雖然在臣子的勸說下未去秦國朝拜秦王,但是,他的國策並沒有變,仍然是明哲自保,謹奉秦國。

即墨大夫聽說齊王建聽從了雍門司馬的勸告,以為齊王建的國策發生了變化,非常興奮,立即求見齊王建。他對齊王建說:齊地有數千里之廣,雄兵數十萬之多。韓、趙、魏雖然已經滅亡,但是,不願亡國的三晉大夫還有數百人聚集在齊地,如果大王給他們十萬軍隊,他們就可以收復韓、趙、魏三國的故地。楚國雖然亡國,但是,不願亡國的楚國大夫聚集在齊地的也有數百人,假如大王給他們十萬軍隊,他們也可以收復楚地。如果韓、趙、魏、楚各國紛紛復國,齊國的勢力立即可以強大起來。我們齊國就可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