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不戰而降 方向決定前途

齊國滅亡,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國策失誤,二是政治腐敗。

先說國策失誤。

齊國的國策失誤並非僅僅在後期,其中期的國策就曾有過重大失誤。

齊湣王初年,齊國的國力還相當強大。但是,此時的齊湣王對攻滅宋國早已按捺不住。宋國瀕臨齊國,都城在雎陽(今河南商丘),如果攻佔了宋國,齊國的領土將會大大增加。此時的宋國國君宋康王偃,暴虐無道,人稱「桀宋」(淫於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於是諸侯皆曰「桀宋」。《史記·宋微子世家》)。「桀」是暴虐之君的謚號,可見當時宋國百姓對宋康王極端不滿。

秦國使者蘇代為了削弱秦國的主要對手齊國,竭力慫恿齊湣王滅宋。齊湣王聽信了蘇代的蠱惑,對滅宋更是充滿了希望。於是,齊國尋找時機,趁五國攻秦之際,獨滅宋國。

齊國滅宋引發了各諸侯國的不滿。這時,蘇代又來到齊國的世仇燕國,對燕昭王說:齊湣王南攻楚國五年,耗盡了齊國的儲備。西與秦戰三年,民力用盡,軍隊疲敝。蘇代的目的無非是想激起燕昭王伐齊的慾望,實際上不用秦國離間燕昭王,此時的燕昭王也要報齊亡燕之仇了,更何況再有蘇代的遊說(齊之伐宋也,蘇代實啟之。秦之救宋也,蘇代復止之。蓋蘇代為燕反間,驕其君,勞其民,而速其亡也。《呂祖謙全集》第八冊《大事記》,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齊湣王只考慮滅宋之後的既得利益和疆域擴展,卻沒有充分考慮滅宋可能帶來的種種後果。戰國中後期,天下統一大勢漸趨明晰。各國都不願意看到某一國家特彆強大,以至發展成為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合縱連橫的策略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合縱連橫主要是針對秦國,因為秦國對六國的威脅最大。但是,合縱連橫並非僅僅針對秦國。任何一個諸侯國一旦威脅到他國,都有可能會成為各諸侯國共同的敵人。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齊湣王恰恰觸犯了這條大忌,齊國滅宋引發了各國之間力量的不平衡,導致了新一輪的對抗。

齊湣王趁五國伐秦之機滅了宋國,恰恰給燕國帶來了聯手伐齊雪恥的借口。所以,從齊湣王滅宋開始,齊國就成為各諸侯國討伐的對象。秦國想藉此機會打擊齊國,燕國也想藉機報滅國之仇,三晉(韓、趙、魏)對齊湣王獨吞宋國也心懷不滿。總之,齊湣王滅宋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齊湣王利用齊威王、齊宣王積累的強大國力,肆意用兵,招致五國伐齊,兵敗身亡,並使齊國一落千丈,再也恢複不到五國伐齊前的國力。齊國的最後滅亡已基本成為定局。

國策是一國的根本大計,與國家的興亡關係甚大。齊湣王妄自尊大,擅用武力,導致齊國亡國五年。這是多麼大的損失?齊湣王之後,齊襄王有心恢複盛況,又無力回天。君王后、齊王建接受齊湣王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事秦」而不顧天下。齊湣王是濫用武力,齊襄王、齊王建則是堅決不用武力,連保家衛國的武備也不修足,導致齊國大而虛弱,成了一個空架子。所以,齊國的滅亡,首先是齊國的國策有重大失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