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楚國之亡 瞎子領路

最後說不明大勢。

除了政治腐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導致了楚國的滅亡,而這個原因是當時六國所犯的一個通病,就是不明大勢。

所謂不明大勢,就是不懂得戰國發展的大趨勢。這個時代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由春秋時期的爭霸發展到兼并統一。

楚國歷代國君對此都沒有清醒的認識。表現之一是不知變法圖強、統一天下,只知醉生夢死。表現之二是不知道天下大勢是趨於一統,如果楚國不能統一天下,天下最終必然被其他諸侯國統一。

何以見得呢?我們前面講過的邯鄲之戰帶來了兩大結果:

一是合縱成功。趙、魏、楚三國聯軍大敗秦軍的現實,顯示了山東六國合縱的巨大威力,同時,也給山東六國的合縱提供了新的機遇。如果山東六國能夠抓住這一機遇,加強合縱,削弱秦國,這將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嚴重挑戰。但是,山東六國無一國有此戰略眼光。前面講過,燕國認為趙國壯年士兵都死於長平之戰,於是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楚國呢?楚國乘機滅掉了魯國。秦國的壓迫稍一減弱,六國之間就展開了相互攻伐。

二是秦國受挫。秦國兵敗邯鄲,是秦國統一戰爭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由於這次挫折,秦國暫時中止了對六國的蠶食。此事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而楚國君王對天下統一的大勢毫無認識。

我們再舉一例。

《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了春申君給秦昭襄王的一封上書。這封上書被司馬遷全文引用,可見,司馬遷非常重視這封信。但是,現代史學家認為此書非春申君所寫,事情也非秦昭襄王時期所發生。

這封所謂春申君給秦昭襄王的上書中心有三點:一是「伐楚」不如「善楚」;二是攻楚不如攻韓、魏;三是攻佔齊國部分土地,切斷燕、趙和齊、楚的聯繫。

這封給秦王的信雖然使楚國暫時避免了亡國之難,但是,對秦國兼并六國卻是一個極有戰略意義的建議。它和范雎後來「遠交近攻」的方略完全一致。所以,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對楚國極為不利的方案。

這封上書與「通天大計」中韓非的上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嫁禍於人。

我們可以不相信這是春申君對秦昭襄王的說辭,但是,我們應當相信這是楚國使者對秦國國君的說辭。這個說辭的前提是秦並天下已成大趨勢。由於這個大趨勢已成定局,所以,韓非要存韓滅趙,楚國要存楚而滅韓、魏。

不論是韓非還是這位寫奏書給秦昭襄王的楚國大臣,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或者是已經顧及不到母國的長遠利益了。

楚國最終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滅亡了。秦王趙政的滅楚意味著他發動的統一戰爭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對於僅存的齊國,趙政又將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將其消滅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