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改革不力。
戰國初年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哪個?魏國。魏國為什麼強大?因為魏國的創始者魏文侯重用李悝實行變法。戰國時期的變法,其實就是政治、軍事、經濟的一次全面改革,是各國實力的一次重新整合。這個時代,誰變法早、變法徹底,誰就能迅速強大。魏文侯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年,對變法的認識大大早於其他諸侯國,所以,魏國變法最早,成為戰國初年最強大的諸侯國。
楚國真正的變法是在楚悼王時期(前401—前381),此時,魏國名將兼政治家的吳起因受魏武侯的猜忌來到楚國。吳起到楚之後,先是擔任了一年的邊地郡守,後來楚悼王知道其才能出眾,任命吳起為令尹(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實行變法。
吳起的變法早於秦孝公的變法二十年左右,因此,在戰國七雄之中也算早的。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四點:
第一,廢除世卿世祿。
世卿世祿是宗法制的衍生物。由於政權可以世襲,所以,爵位、俸祿也可以世代承襲。這種體制是政治、經濟共同體,既有政治上世襲的爵位,又有經濟上世襲的俸祿。這種世卿世祿制度對貴族、功臣是一種獎勵,貴族、功臣的後世子孫,無論有無才能,有無功勞,都可以享受豐厚的爵祿。
那麼,後世有功者怎麼辦?這種世卿世祿制度的最大弊端是嚴重阻礙了後世有才有功者的封賞,無法調動人才為國效力的積極性。若是人才缺少為國建功立業的積極性,國家肯定無法強大起來。所以,吳起在楚國首先從廢除世卿世祿制入手,「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所謂「均爵平祿」,就是剝奪那些前輩有功而後世無功者的爵祿;「損有餘而繼不足」,就是將無功者的爵祿拿過來獎給那些今天的立功者。
具體怎麼執行呢?吳起的辦法是:「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前代封君的後世子孫,只要到了三代,就可以沒收他們原有的爵祿。當然,到了三代又立新功者肯定是例外。這樣一來,世卿世祿制實質上被廢除了。
收回來的爵祿怎麼辦?「以撫養戰鬥之士」,就是獎勵那些在戰鬥中立功的將士。這樣做的結果必然使楚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第二,整頓吏治。
吏治是關係到國家能否大治的根本問題,所以,吳起的變法非常重視吏治的整頓。吳起在這一方面做了兩項工作:
首先是減少大臣、封君。吳起認為,楚國的問題是「大臣太重,封君太重」。這裡的「封君」是指接受封邑的貴族。「大臣」「封君」的權力太重,「上逼主而下虐民」,對國君是威脅,對百姓是災難。這種情況不改變,楚國就不可能強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像修理樹枝一樣進行一番抑制。
其次是廢除冗官。官員隊伍中確有「無能」「無用」之輩,吳起的辦法是「罷無能,廢無用」,把那些無能、無用的官員淘汰出官場。同時,國家通過裁汰冗官,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第三,獎勵耕戰。
富民強國的根本問題有兩點:一是耕,二是戰。「耕」是重視發展農業,「戰」是提高軍隊戰鬥力,這兩點是富民強國的根本。吳起的做法是「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這樣,農民和士兵都得到了實惠。
第四,廣闢土地。
楚國土地廣袤,加上它對一些小國不斷採取兼并滅國的策略,所以,楚國閑置的土地特別多。吳起看到這種現象,便勸楚悼王派「貴人」去「實廣虛之地」,即派貴族去墾荒開發。這當然是件苦差事,所以,被派去的貴族都叫苦不迭。
吳起在魏國只是一位名將,但是,他完全具備一位政治家的基本素質,並且,他目睹了魏國的李悝變法後大受啟發,所以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下,便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吳起變法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效果非常明顯。當時人蔡澤評價吳起變法的成果是:「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及吳起變法的結果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但是,吳起變法卻沒有像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樣獲得巨大成功,原因是什麼呢?一是楚悼王下世,二是楚國反對派勢力強大。
吳起幫助楚悼王變法之時已是楚悼王的晚年,不像年輕的秦孝公一繼位就重用商鞅變法,所以,楚悼王、秦孝公兩位君主對吳起、商鞅兩位改革家支持的力度差別很大。這個差別完全取決於君王的生命長度。楚悼王一死,就在靈堂之上,這些既得利益受到損傷的宗室大臣就公然作亂而攻殺吳起,吳起一看大勢不妙,立即跑到楚悼王的遺體旁,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叛亂的宗室大臣趁機用箭射殺吳起。由於吳起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這些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悼王死後,太子繼位。他讓令尹把射殺吳起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因此案而被株連的七十多家統統被殺掉(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並未廢除商鞅制定的新法;而楚悼王死後,吳起的新法雖然還有一些影響,但是,大部分內容被廢除。此後,楚國再也沒有像吳起變法這樣大規模的變法,因此,楚國並未因吳起變法而更加強大,而秦國卻因商鞅變法迅速崛起。
楚國的滅亡有多種原因,但是,自身國力的衰弱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