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趙國之亡 主次不分 秦國坐收漁利

趙國滅亡的第三個因素是主次不分。這主要表現在趙國後期對待燕國的態度上。

趙國不僅面臨著秦國巨大的軍事壓力,同時還不斷遭受北面燕國的騷擾。燕國是一弱國,實力遠遠比不上趙國。但是,在趙國的亡國史上,燕國的作用不可小瞧。

燕、趙兩國本來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趙國為燕國阻擋了秦軍的進攻,就此而言,燕國應當幫助趙國抵擋秦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邯鄲之戰尚未結束,趙國的武垣令傅豹等人率領該地原燕國百姓叛逃到了燕國,為趙、燕兩國關係種下了矛盾的種子。

趙孝成王十年(前256),秦派兵進攻趙國,攻佔趙國二十多個縣,殺死九萬趙軍。趙孝成王派樂乘等率兵進攻秦信梁軍,大敗秦軍。此時的燕國非但不幫趙國抗秦,反而趁秦、趙大戰之機,攻佔了趙國昌城(今河北冀州),這進一步激化了燕、趙矛盾。

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王派丞相栗腹出使趙國,送了五百金的重禮給趙王。但是,這個栗腹回到燕國,馬上向燕王報告說:趙國的壯年人都死在長平了,未成年人還沒有長大,可以趁此機會討伐趙國。

燕王召見了重臣樂間,詢問他的看法。樂間回答:趙國是一個四面都需要應敵的國家,因此,這種國家的應戰能力超強,不能打。燕王又問:我是以眾伐寡,用二打一的辦法還不行嗎?樂間肯定地回答:不行。燕王賭氣地說:那我用五倍的兵力去伐趙,行不行?樂間還是堅定地回答:肯定不行。燕王一聽,雷霆大怒。大臣們一看燕王震怒,便齊聲附和燕王(王召昌國君樂間而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眾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為可。《史記·趙世家》)。面對失去理智的燕王,樂間不再說話。

於是,燕王派出兩路大軍、兩千輛戰車。一路以栗腹為帥,進攻鄗(今河北高邑);一路由卿秦為將,攻打代(今河北蔚縣)。趙國也兵分兩路迎戰,一路由廉頗率領,迎戰慄腹;一路由樂乘任主帥,迎擊卿秦。結果,趙軍大敗燕軍,殺了挑起這場戰爭的燕國丞相栗腹,俘虜了卿秦等人。

燕國本應幫助趙國對抗秦國,這樣,趙國就會成為一道屏障,保護燕國不受秦國兵燹之災。但是,燕王鼠目寸光,只圖眼前利益。自以為趙國長平之戰以後,兵力大損,想趁火打劫。結果,損兵折將。

這時趙孝成王在做什麼呢?

他導演的長平之戰幾乎毀掉了趙國,因此,趙孝成王應當深知趙國的勁敵是秦而不是燕。但是,趙孝成王也像燕王一樣不識大體。打敗燕國之後本應當立即修補趙、燕關係,全力對付秦國。然而,趙孝成王感覺得了理,在其後的兩年中,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燕國。趁燕國戰敗之機,連續三年兵伐燕國:趙孝成王十六年(前250),趙國派廉頗伐燕;十七年,再伐燕國,包圍了燕國的國都;十八年,協助魏國攻燕。

秦國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秦趁趙、燕兩國大戰之機,出兵伐趙,首先是攻佔晉陽(今山西太原),接著攻佔榆次(今山西晉中榆次區)等三十七座城邑。晉陽是趙國早期的都城,號稱「柱國」,戰略意義十分重要。晉陽被占,趙國在山西的門戶洞開,秦軍可以輕鬆地從西邊進攻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的被占,則讓趙國大片土地落入秦國手中。直到此時,趙孝成王才醒悟過來。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趙、燕兩國議和,雙方交換土地,矛盾得以緩解。

趙孝成王主次不分,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之後,並沒有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廣交朋友。對燕國的趁火打劫進行必要的反擊是必須的,但是,在教訓了燕國之後,應當適可而止,不應當和燕國又打了四年之久。

燕國確實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識大體,但是,趙孝成王應當明白趙國的大敵是秦而不是燕,趙國的主要矛盾是秦、趙矛盾而不是燕、趙矛盾。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應當全力應對秦國隨時可能發動的新進攻。結果,趙孝成王卻舉全國之力打擊了應該團結的對象燕國,不但失去了一個盟友,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且,放鬆了對秦國的戒備,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豈不失之大矣?最終的後果是兵力進一步消耗,國土進一步淪喪,亡國之日加速到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