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邯鄲之戰 毛遂自薦 胸有成竹

信陵君得到好友侯生的指點,竊取兵符,在邊境奪了魏國大軍的兵權,然後率領八萬魏國精兵奔赴邯鄲,這可以說是救援趙國的一支有生力量。面對秦軍對邯鄲重重包圍的困境,趙國也不敢把雞蛋都裝在一個籃子里。在向魏求救的同時,平原君親自前往楚國求援。現在魏國的救兵搬來了,那麼趙國還能搬來楚國的救兵嗎?

臨行前,平原君在自己的門客中選拔隨從,原打算選拔二十名,但是,最終只選到十九人,就差一個人,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了。

此時,有一位叫毛遂的人,主動找到平原君說願意補足現在還差的一個名額。

平原君不認識毛遂,便問毛遂:先生在我門下待了幾年了?毛遂答:三年了。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像是錐子放在布袋之中,錐尖馬上就會冒出來(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先生在我門下待了三年,我還一無所聞,可見先生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毛遂回答道:今天就請將我放在袋子里吧。如果早把我放在袋子之中,我早就脫穎而出了(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言外之意,不是我沒才能,而是你沒有給我機會,如果早給我機會,我早就脫穎而出了。這就是成語「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的出處。

平原君最終還是決定讓毛遂一塊兒出行,但是,其他隨行的十九個人都看不起毛遂。毛遂也知道這十九位門客看不起自己,出國後,毛遂和這十九位門客談起使楚一事,語出驚人,談必中的,這些門客都對毛遂佩服得五體投地(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當平原君和楚王商討合縱抗秦之事時,他們從日出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那十九位門客對毛遂說:先生上。毛遂二話不說,帶著佩劍走上台階。上台之後,毛遂走到平原君面前問:合縱的利害兩句話就說清楚了,今天從早上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到底因為什麼?楚王不認識毛遂,馬上問平原君:這位客人是誰?平原君回答:這是我的門客。

楚王一聽,立即對毛遂吼道:還不趕快下去!我和你的主人談事,你插什麼嘴!

毛遂手握利劍說:大王之所以敢於訓斥我,是因為你覺得你手下人多勢眾,但是,十步之內,你楚國人再多也派不上用場。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中(王之命縣於遂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我的主人在這兒,你憑什麼敢訓斥我(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再說,你不覺得楚國太窩囊了嗎?一個白起竟然橫行楚國,率領幾萬人攻楚,一戰即拿下楚國的鄢、郢,二戰就焚燒了楚國先君的陵寢,三戰又羞辱了楚國的先君。連趙國都為楚國感到羞愧,大王卻不知羞恥(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原來,白起前些年僅率部分秦兵攻楚,打得楚軍落花流水。所以,毛遂才故意提起此事刺激楚王。

毛遂接著說:合縱抗秦也是為楚,並不僅僅是為趙(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楚王聽了毛遂這一番話,聯想到白起攻楚的尷尬,便立即答應和趙國結盟,派兵救援趙國。

平原君目睹了毛遂在楚國的出色表現,非常欣賞毛遂。他率趙國使者先行回到邯鄲,立即將毛遂奉為上客。

此時邯鄲城中的形勢已是千鈞一髮。魏國、楚國的救趙大軍還沒有到達,邯鄲城中已經在討論要不要向秦國投降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