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韓國之亡 朝秦暮楚 弱國無外交

韓國迅速滅亡,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外交乏術。

像韓國這樣的弱國、小國,面對秦國這樣的強鄰,唯一的出路就是變法圖強。但是,申不害的改革沒有取得像商鞅變法一樣的效果。自身的強大已經不可能,剩下來只有一條路就是合縱,靠合縱取得生存權。

合縱的主要目標是對付強秦,但是,韓國在合縱問題上卻始終未能將聯合抗秦作為中心,也未能與他國真正建立起合縱抗秦的聯盟。當然,韓國這樣的國家,要聯合其他諸侯抗秦非常不易。事實上韓國主觀願望上是希望聯合抗秦,但在實踐中,常常是在事秦和抗秦之間東倒西歪,搖擺不定。

我們看看韓國歷史上的兩次敗仗。

第一次是岸門之戰。

韓宣惠王十六年(前317),秦軍在修魚(今河南原陽)打敗韓軍,還俘虜了韓國的將領。韓國被打急眼了,相國公仲對韓王說:盟國實在靠不住。秦國早就想征伐楚國了,大王可以通過張儀向秦王求和,並且送給秦國一座名城,做好準備,和秦軍一塊伐楚。這樣,我們韓國雖然失去了一座城,但是,既避免了秦國的繼續侵略,又可以從伐楚中得到好處(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史記·韓世家》)。韓王於是派公仲與秦國講和。

楚王知道後非常擔心,召見陳軫(zhěn,枕)。陳軫說,秦國早就想攻楚了,假如秦國得到韓國一座名城和韓國的資助,秦、韓合兵攻楚當然是秦國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楚國一定會受到傷害。以我之見,我們先在全國加強警戒,然後發兵聲言救韓,把戰車開到路上,造成一種救韓的巨大聲勢。再派出使臣,帶上重禮,讓韓國相信大王是真心救韓。韓國一定會非常感激大王,屆時就不會幫助秦國攻楚,即使派兵參戰,也不會為伐楚儘力(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史記·韓世家》)。韓國要是聽了我們的意見,停止向秦求和,秦國必定大怒,秦、韓之間的怨恨就會加深。韓國結交了楚國,必定會慢待秦國,這樣就可以利用秦、韓兩國的矛盾解救楚國之難。

楚王聽了陳軫一番話,龍顏大悅。於是,楚國在全國加強警戒,大張旗鼓地擺出救韓的姿態。楚王派出使臣,帶著重禮到韓國,對韓王說:楚國已把全部軍隊派出來了,希望貴國能放心地同秦國作戰,楚軍將為韓國死戰。

韓宣惠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立即停止派公仲到秦國議和。公仲認為這樣不行,以實力侵犯韓國的是秦國,用虛名來救韓國的是楚國。靠著楚國援韓的虛名和強秦絕交,一定會犯大錯。何況楚、韓不是兄弟之國,又不是盟國。我們有了聯秦攻楚的跡象,楚國才放出風聲救韓,所以,這只是一種計謀。況且大王已經派人把聯合伐楚的打算通報秦國了,現在又反悔,欺騙強秦,輕信楚國,肯定會吃大虧(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史記·韓世家》)。

韓王不聽公仲勸告,和秦國斷交。秦國大怒而進攻韓國,兩國大戰,楚國的救兵卻一直沒來。

韓宣惠王十九年(前314),秦軍在岸門大敗韓軍。韓國只好派太子倉到秦國作人質求和(太子倉質於秦以和。《史記·韓世家》)。

從這件史實來看,韓國最大的軍事威脅是秦國。韓國並非不想聯合抗秦,但是,韓國始終不能組成抗秦的聯盟。這裡既有韓國自身的因素,也因其他各國為自身的利益各有各的打算。比如楚國,它只想瓦解秦、韓結盟,並不想真正援助韓國。韓國不能和楚國結成聯盟,輕信楚王援助韓國的許諾,最終兵敗地削,只好屈從於秦國,割地、送太子作人質。韓宣惠王是繼韓昭侯之後的國君,憑藉著韓昭侯用申不害變法的基礎尚且不能有效地合縱抗秦,何況是此後的其他韓國國君呢!

韓國被迫投入秦國懷抱,成為秦國的盟國。

韓宣惠王二十一年(前312),韓國同秦國一起攻楚,打敗楚將屈丐,在丹陽斬殺八萬楚軍(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史記·韓世家》)。韓國幫助秦國打敗了楚國,只能使秦國的力量更加強大。楚國的削弱,意味著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第二次是伊闕之戰。

韓釐王三年(前293),韓、魏聯軍抗秦,在韓伊闕與秦決戰。此時,韓、魏兩國軍隊的人數是秦軍的兩倍。但是,韓、魏兩軍都不想擔任主攻,而是在相互觀望。秦將白起利用這個機會,猛攻魏軍,率先擊潰了魏軍。魏軍一敗,韓軍不攻自破。這一仗韓、魏聯軍戰死二十四萬人之多,位居戰國時期歷次戰爭死亡人數的第二位。

韓、魏聯合抗秦,竟然還相互推諉,不願自己承擔主攻任務,又怎麼能夠不敗?合縱之所以難以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合縱各國心力不齊,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在這種背景之下,韓國最終成為秦國的附屬國,日漸削弱,苟且偷安。所以,韓國最終被秦國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如上所述,韓國的滅亡是由於地處諸國包圍當中,發展空間有限,變法圖強又沒能真正落到實處,發展合縱抗秦,各國又貌合神離,難以成事。這幾個原因互相制約,造成的合力最終將韓國推向覆滅的深淵。三家分晉之後建國的韓國就這樣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進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那麼,秦王趙政滅韓之後的利劍又會指向哪個國家?這個國家又是怎樣被秦國滅亡的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