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韓國之亡 教國君如何「玩陰的」:改革走錯了路

先談第一點,改革不力。

戰國時期,面對著日益加劇的兼并戰爭,各國都在謀求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圖存,只有改革才能發展。其中,最為成功的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富兵強,迅速崛起,為秦國的強大與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韓國從韓景侯立國到韓昭侯繼位,歷經六世,都未能取得突出的發展。韓昭侯是公元前362年至公元前333年在位,秦孝公是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所以,這兩位國君基本上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他們也都順應當時大勢,各自在本國進行了改革。秦孝公公元前356年重用商鞅變法,韓昭侯公元前355年起用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原本是鄭國京邑(今鄭州滎陽)人,曾經做過鄭國的小吏(故鄭之賤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哀侯二年(前375),韓國滅掉鄭國,申不害成為韓國人,並做了韓國的低級官員。後來,這位韓國小臣因為一次突發事件受到了韓昭侯的關注。

韓昭侯四年(前359),魏國出兵伐韓,面對魏軍兵臨城下的危急局勢,韓昭侯和大臣們卻束手無策。這個時候,申不害站了出來,他建議韓昭侯執珪(古時臣下朝見天子時所執的一種玉器)去拜見魏惠王。申不害說:我們並不是喜歡低三下四而不要國家尊嚴(非好卑而惡尊。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韓策三》),而是目前解除國家危難最有效的辦法只能是示弱。現在魏國強大,您用執珪這樣的重禮去拜見魏王,魏王的內心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滿足。魏王自大驕狂,必然會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而同情韓國。如此,我們只是向一個人低了頭,但是卻贏得了天下的支持(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人之上也。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韓策三》)。韓昭侯採納了申不害的意見,使韓國免去了一場戰爭的蹂躪。這次外交事件的主謀者申不害自然令韓昭侯刮目相看。

韓昭侯十年(前353),魏國發兵攻趙,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向齊、韓兩國求援。韓昭侯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就問申不害應該怎麼處理。申不害此時剛剛受到韓昭侯重用,恐怕自己的意見如果不合韓昭侯的心意,會影響到自己的前程(申不害始合於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韓策一》),便回答說:這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讓我好好考慮一下再答覆您(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韓策一》)。然後,申不害不露聲色地對韓國兩位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晁說,作為臣子,只要盡到忠心就可以了,不必在意自己的意見會不會被採納。這等於鼓動他們向韓昭侯發表意見,於是,這兩位大臣分別向韓昭侯陳述了自己的意見。申不害察言觀色,暗中摸清韓昭侯的態度,猜透了韓昭侯的心思後,他告訴韓昭侯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聽取了申不害的意見,非常高興。於是,韓昭侯和齊國一起發兵攻打魏國都城,迫使包圍邯鄲的魏軍主力匆匆忙忙撤兵回國,以解本國都城之圍,這樣,趙國都城之困自然而然地得到解除。這就是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攻其必救之地,迫使對手回師。

圍魏救趙的成功,讓韓昭侯再次領略了申不害的卓越才能,於是,在公元前351年,韓昭侯提拔申不害出任韓國國相,變法圖強。

申不害是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擔任國相的十五年時間,是韓國歷史上發展最為強盛的時期。「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國家治理得好,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諸侯各國不敢侵犯韓國(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既然如此,為什麼韓國依然沒有逃脫被滅的厄運,申不害在這期間主要做了什麼?

從申不害的成名之作中,我們可以知道申不害是以權術起家的。這種權術就是申不害最鍾情的「術」。申不害的改革,重點就在這個「術」上,也就是國君統治臣子的權術。韓昭侯拜申不害為相,學到的也是君人之術。

有一次,韓昭侯派使者到外地視察,使者回來後,韓昭侯就問他:視察中你看到了什麼?這位使者回答:沒看到什麼特別的東西(使者報,昭侯問曰:「何見也?」對曰:「無所見也。」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內儲說上》)。韓昭侯又說:沒看到什麼特別的,就講講路上看見什麼吧。使者想了想後回答說:出國都南門時,看到有黃牛犢在路的左側吃禾苗。韓昭侯聽了使者講的情況,馬上對這位使者說,今天我問你的話你絕對不能對任何人講(昭侯謂使者「毋敢泄吾所問於女」。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內儲說上》)。然後下令,在禾苗生長期內,嚴禁牛馬闖入農田毀苗。韓昭侯雖然頒發了命令,但是,主管官吏們對這道命令不以為意,依舊有許多牛馬闖入農田。韓昭侯又下令:如有牛馬闖入農田毀苗,各地要向上彙報,如果彙報得不全,要受重罰。主管官員上報了一些牛馬吃禾苗的事件,韓昭侯發現上報材料中沒有國都南門牛馬吃禾苗的事,便對他們說:還有遺漏。官員們只好再去搜集材料,果然發現國都南門外還有黃牛吃禾苗。主管官員非常震驚,他們認為昭侯真是明察秋毫,忽悠不得。從此之後,官員們對韓昭侯的命令再不敢陽奉陰違了(吏以昭侯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為非。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內儲說上》)。由此可見,韓昭侯用「術」對提高韓國的行政效率也確實起了很大作用。

申不害講「術」,但並非完全不講法治。有一次,韓昭侯告訴申不害說:執法非常困難。申不害說:執法的要領是有功而賞,有才任官(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外儲說左上》)。如今你立了法,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你又接受身邊人的請託,所以,你才會感到執法困難。韓昭侯一聽,馬上對申不害說:我現在明白怎樣執法了。

後來,申不害為他的哥哥向韓昭侯要官,韓昭侯馬上拒絕,申不害很不高興(申子請仕其從兄官,昭侯不許也,申子有怨色。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韓策一》)。韓昭侯說:這不是你教我的嗎?我接受你的請託,違犯了你制定的規矩,這怎麼能行呢?你教我按照功勞大小來授官,現在你又請託我授官,我怎麼聽你的?申不害馬上請罪說:君王真是嚴守法令的人啊(申子乃避舍請罪曰:「君真其人也。」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韓策一》)。申不害為他的「從兄」請官一事,是真心要官還是試探韓昭侯,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但是,韓昭侯確實全面接受了申不害的改革。

不過,申不害的改革和商鞅的改革不同,商鞅變法全面,更重視富國強兵的各種務實辦法,更重視立法以立威;申不害的改革雖然沒有忘掉法治,但是,改革的重點顯然不是法治。

看看韓昭侯的作為,我們就可以明白申不害在哪些方面更多地影響了韓昭侯。

有一次韓昭侯在沐浴時發現浴缸內有瓦礫,他冷靜思考了一番後認為主管沐浴的內官不至於失職到這種程度,應該有人想誣陷這個內官以取代他。於是,韓昭侯照常沐浴,沐浴結束後,他對左右的內官說:我想撤換主管沐浴的人,誰能夠接替他?韓昭侯身邊立即有人向其推薦了另一位內官。於是韓昭侯召見了這位內官,第一句話就問他:你為什麼在我的浴缸里放置瓦礫?這位內官以為韓昭侯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只好認罪說:如果主管沐浴的官員免了,我就可以代替他了(尚浴免,則臣得代之,是以置礫湯中。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內儲說下》)。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得出來,韓昭侯不能說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是他所做的這些事情主要是在怎麼樣駕馭臣僚、官吏上下功夫,而沒有在最根本的富國、強兵這兩個方面下功夫。由此可見,他從申不害那裡學到的主要是「術」,而不是「法」。秦孝公變法,強調的是「法」,是要富國強兵;而申不害的變法側重的是「術」,是駕馭群臣。

韓昭侯重用申不害施行改革,並沒有抓住富國強兵的根本。所以,申不害一死,改革的成效馬上下降。

繼申不害之後,韓國還有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就是韓國後期有一位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法家——韓非。但是,韓非不受韓王重用,而且生不逢時。戰國後期的韓國弱勢已經積重難返,歷史幾乎沒有給韓非留下多少施展才華的機會。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只是留下了一份文化遺產,在現實的政治鬥爭中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

申不害改革的重點是「術」,「術」講的是國君如何控制大臣,是君主駕馭大臣的手法,對於富國強兵沒有起到作用,申不害之後的韓非又無用武之地。因此韓昭王死後,韓國很快就衰落了,成為戰國七雄之中的落伍者。但僅僅這些因素就能使韓國滅亡嗎?韓國之亡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