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通天大計 先打誰 不單是順序問題 還有立場

正式繼位、正式掌權的秦王趙政,面臨著一系列重大問題:統一六國的戰爭什麼時候開打?怎麼來打?戰爭全局要如何部署?這些都需首要解決。這一通天大計,實際上是在韓非和趙政、李斯、姚賈四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形成的,換句話說,是在韓非和趙政、李斯、姚賈的鬥爭中逐步成型的。

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李斯。李斯此時已經脫離了呂不韋,步入了秦國的中央政府,正處於由郎到長史再到客卿的騰達上升時期,可以說是躊躇滿志、胸懷抱負,一心想為秦國統一天下獻計獻策。在選擇統一天下的時間問題上,他向秦王趙政提出來了一個重要方針,就是立即發動。因為李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當年他在追隨荀子學成「帝王之術」後,曾對自己的老師荀子說過一句名言:「得時無怠。」「得時」就是得到機會,「無怠」就是不要怠慢這個機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機遇是非常少的,當機遇來臨之時,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這對一個人來講,非常關鍵;對一個國家而言,更是如此。

所以李斯認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現在就必須立即啟動,因為已經到了合適的時機。「現在」是個什麼時代呢?對於秦國這個經營了幾百年的國家來說,「此萬世之一時也」。這個「萬世」不是指萬代,是籠統之言,講秦代三十多位國君,六百多年的經營,已經到了需要收官的時候了。如果錯過這個黃金檔期,讓六國緩過氣來,重新組織起來合縱抗秦,「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也就是說,錯過現在這個機會,等六國恢複元氣,即使黃帝再世,也不能統一了。這個意見一提出,趙政立馬採納,他在這一點上和李斯的意見完全一致。趙政也因此提拔了具有戰略眼光的李斯,做了秦國中央政府的長史。秦國中央政府的長史好幾個部門都有,依據現有文獻,不知道李斯擔任的是哪個部門的長史,不過趙政是在聽了李斯的意見之後提拔他的,這說明他很欣賞李斯。

趙政的決策使他捲入了這場關於通天大計的戰爭。

秦國發動統一戰爭的時間確定了,但不可能一下子把六國全部滅掉,需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來,這也就涉及先攻打哪個國家的問題。那麼,具有戰略眼光的李斯,他的建議是什麼呢?韓國公子韓非,又是怎樣捲入了這個通天大計之中的呢?

李斯首先提出來,滅韓。他認為,把韓國滅掉了,就可以恫嚇山東其他諸國,更有利於秦國吞滅其他五國。秦王批准了李斯滅韓的計畫。然而,這個計畫卻遭到了一個人強烈的反對,他是誰呢?

他是韓國的公子韓非。李斯主張滅韓首先觸及的就是韓非所在的韓國的根本利益,所以這個時候韓王安就和韓非商議,要怎麼樣削弱秦國,阻擋秦國滅韓。這樣,第三個人就介入了,韓非,他介入了這一場通天大計的制定。

但是韓非和李斯不同,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學成以後跑到秦國去發展他自己的事業,也就是說李斯對楚國沒有太多的感情,他覺得哪個地方適合自己發展,他就跑到哪兒去發展。但是韓非不一樣,韓非是韓國的公子,是韓國國君的兒子,只是因為他不是長子,不太可能繼位。所以韓非對故國的感情非常深厚,對秦國要滅自己的國家是堅決反對的。怎麼辦呢?韓非就作為韓國的使者到秦國來,給秦王趙政上了一封奏疏,這個奏疏的基本主張是滅趙存韓。把趙國給滅了,把韓國給留下來。為什麼要滅趙存韓呢?韓非提了三點理由:

第一,他說韓國現在已經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縣;第二,趙國是一直準備跟秦國對抗的國家;第三,韓國並不像你們所想像的那麼容易被滅掉。

先說第一點。韓非說,韓國既弱又小,靠近秦國,它的實力遠遠不及秦國,所以韓國三十多年以來一直奉行的是事奉秦國的政策。韓非打了個比方,他說韓國對秦國來說就像進屋坐的席子和墊子。秦國要去打哪個國家,韓國都出兵跟隨,最後是利歸於秦,怨歸於韓,韓國把天下諸侯都得罪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韓國是秦國的內臣,跟秦國自己的郡縣差不多。

再說第二點,韓、趙、魏三國之中,趙國最強。趙國一直在擴充自己的軍隊,吸引了大批合縱之士,而且一再向天下諸侯聲明,說秦國如果不被削弱的話,天下的諸侯沒有一國能夠存活下來,所以趙國是一直在準備著和秦國較量,趙國才是秦國主要的敵人。如果現在秦國把韓國給滅了,那會讓天下人看到一個什麼結果呢?看到秦國滅了自己的內臣,而放過了自己的外賊,侍奉秦國最後的結果是被秦國滅掉,那麼將來誰還會跟秦國友好呢?天下的人都會和趙國結盟。

最後說第三點,韓國不容易滅。韓國雖然小,處「四戰之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需要應付外敵,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國,處在這麼一個不利的地理位置上,一百多年以來,它在和鄰國的鬥爭中間發展壯大起來,所以這個國家你不能輕易地滅掉它,也不可能輕易地滅掉它。假如說你非要去滅韓的話,那麼韓國就會和魏國結為聯盟,魏國肯定會幫助韓國。韓魏結盟,有助於趙國,趙國本來和齊國就是聯盟,再加上韓魏的聯合,那麼你去打趙國就更困難了。

所以,韓非主張,不能夠先滅韓,應當首先滅趙。怎麼滅趙呢?分四步走:

第一步,派出使者出使楚國,用重金賄賂楚國的重臣(重幣用事之臣。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存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本書凡引《韓非子》,均為此本,不再一一註明),宣揚趙國的劣跡;第二步,給魏國送去人質穩住魏國;第三步,率領韓國攻打趙國,即使趙國和齊國結為同盟,也不足慮;第四步,滅了趙國、齊國之後,發一封文書給韓國就可以擺平韓國(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存韓》)。這樣,秦國的一次軍事行動就可以造成趙、齊兩國滅亡的態勢,楚國、魏國也一定會自動屈從。

韓非提出首先消滅趙國的主張,是為了保存韓國。但韓非提出的主張,每一條具體的理由,都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來說的。所以,韓非的上書有很大的誘惑力。那麼,秦王趙政面對這樣的主張,他的做法是什麼呢?秦王趙政的做法,為什麼使韓非更深地捲入了秦國的通天大計之中呢?

我們前面講過,韓非這個人雖然口吃,不大會講話,但是筆頭功夫相當厲害,他的文章特別善於剖析利害。趙政看了韓非的上書以後,沒有做判斷,而是把其發給朝中的大臣們朝議。在朝議的時候,第一個起來反對的就是李斯,李斯反對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點,心病必除。他說,韓國對於秦國來說,就像是人心裡邊潛藏的疾病,這個病雖然現在沒有發作,但它一定會發作。比如說,秦國有了突發事件,韓國一定靠不住。所以,韓國對秦國來說是個必須要除掉的心病(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存韓》)。

第二點,這個心病是一定會發作的。現在這個病隱藏在你的身體裡面,也許一年兩年不發作,但是如果我們去對付齊國和趙國的話,需要舉秦國之力。當我們舉全國之力對付趙、齊的時候,韓國這個心病就會發作。當年秦穆公兵敗崤山的慘狀就會再現,所以韓國是必須要滅的(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存韓》)。這樣,李斯跟韓非的意見就針鋒相對了。

李斯主張滅韓,韓非主張滅趙,這兩種觀點,實際上是秦王趙政在制定通天大計時的路線之爭,它的本質是秦國和韓國兩國利益的衝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