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呂不韋之死 君權與相權

呂不韋從秦王趙政十三歲即位之時開始,就一直擔任秦國丞相,到受嫪毐叛亂牽連而罷相,擔任了十二年丞相,權力之大,是非常罕見的。

呂不韋的權力,不僅僅來自秦國丞相本身的權力,還來自他和太后趙姬的特殊關係。這就使得呂不韋的權力和秦國一般的丞相不大一樣,遠比秦國一般丞相的權力大得多。而且,呂不韋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界精英,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界精英。呂不韋的才能肯定給秦王趙政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否則,以秦王地位之尊,以秦國實力之強,趙政何必「恐其為變」?

那麼,呂不韋在位期間的哪些作為讓趙政產生了疑慮呢?

第一,軍功。

呂不韋在位期間,繼續對韓、趙、魏三國集中進行打擊,並於秦王政五年(前242)在靠近齊國的魏地成立了東郡,使秦國和齊國接壤。這一年秦蒙驁率軍大舉攻魏,攻佔酸棗(今河南延津)、桃人(今河南長垣)、雍丘(今河南杞縣)等二十城,初建東郡,對魏都大梁形成扇形包圍之勢,而且,秦壤已與齊境相接,直接威逼關東諸國。第二年,秦繼續攻魏,佔領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濮陽(今河南濮陽),並把濮陽作為東郡的治所。東郡建立後,斷絕了「山東從(縱)親之要」,各國震恐。東郡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使一向遠離秦國的齊國逍遙自在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而且,使六國被南北切分為二,六國合縱抗秦受到了致命的一擊。

呂不韋還經常巧妙利用六國的矛盾,施展縱橫捭闔的外交手腕,兵不血刃地迫使六國割讓土地,如派他的門客甘羅遊說趙王,得趙五城等。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軍功,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取威望、擴張權力的基礎。呂不韋的赫赫軍功對秦王趙政來說,既是業績,又是他所擔心和猜忌的。

第二,勢力。

呂不韋輔佐兩代秦王,當了十二年秦國丞相,也給自己經營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實力集團,自然而然地成為秦國政壇的一派政治勢力。但是,呂不韋在有意無意地培植自己勢力的同時,也犯了一生中的兩大錯誤。

第一個重大錯誤是促成了另一個集團——嫪毐集團。

呂不韋原來只是想利用嫪毐滿足太后的生理需求,讓自己安全撤退,但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嫪毐會得到太后趙姬的高度信任,太后趙姬竟然讓嫪毐既富且貴,干預朝政。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太后趙姬對嫪毐寵愛有加,賞賜無數,封其為長信侯,甚至於把整個太原郡賞給嫪毐。這已經非常出格了,太后還讓嫪毐染指政權。「事無大小,皆決於毐」,這簡直就是把整個國家交給嫪毐了。

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絕對不是呂不韋的初衷!呂不韋實在沒有想到太后趙姬在政治上會如此糊塗!

據《戰國策·魏策四》記載,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有人勸魏王:打了敗仗再割地,不如打仗之前先送地給秦國容易做到,戰敗而死,不如割地求生存容易做到。打了敗仗割地給秦國,不如先送地給秦國,可以戰死而不能先割地求生存,這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過錯(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能棄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棄之,此人之大過也。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魏策四》)。如今大王失去數百里的土地,丟掉幾十座城市,而魏國的兵患卻不能解除,這是因為大王打了敗仗再割地而不能先把地送給秦國。

如今秦國強大,天下無敵;魏國弱小,已成定局。如果大王能聽我的話,國家虧了地,但不至於傷害國家的元氣;大王委屈了自己,但不至於再遭苦難。因為我們可以此阻止以呂不韋為首的主戰派對魏國的進攻。

如今的秦國,從一般老百姓,到朝堂之上的大臣,都在問一個問題:支持嫪毐,還是支持呂不韋(秦自四境之內,執法以下,至於長挽者,故畢曰:「與嫪氏乎?與呂氏乎?」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魏策四》)?

如果大王先割地送給秦國,那就成為嫪毐的功勞了;委屈自己而尊奉秦國,也是因為嫪毐。大王這是以整個國家在支持嫪毐,嫪毐這一派肯定會戰勝呂不韋這一派。這樣,秦國太后趙姬肯定會讚賞大王。秦國太后感謝大王,大王算是交了一個天下最值得交的朋友了。大王通過嫪毐而結交了秦國,天下的人都會棄呂不韋而支持嫪毐,那麼,大王因呂不韋屢攻秦國的冤讎就報了(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為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天下必舍呂氏而從嫪氏,則王之怨報矣。范祥雍《戰國策箋證·魏策四》)。

《戰國策》記載的這段文字透露了三點信息:

其一,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是秦國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其二,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的矛盾廣為人知;其三,呂不韋集團是堅定的主戰派,嫪毐集團由於得到太后趙姬的支持,所以顯得比呂不韋集團更有實力。

從上面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呂不韋一直兢兢業業地致力於秦國的統一戰爭,呂不韋是秦國政壇上著名的主戰派。魏國之所以要主動獻地給秦,就是想扶植嫪毐這一派。如果呂不韋是堅定的主戰派,嫪毐至少不是一個鐵杆主戰派。因為嫪毐根本就不懂什麼政治,根本就不懂為秦國謀利益,嫪毐所知道的僅僅是依靠太后支持瘋狂地攫取權力,擴大自己這一派的勢力。

嫪毐集團和呂不韋集團沒有一個是秦王趙政所能允許存在的!

趙政要的是自己獨攬朝綱,他豈能允許兩個政治集團瓜分他手中的權力?既然嫪毐本人已被車裂處死,那麼,呂不韋也必須得死。這兩個政治集團的總裁一個都不能留!

所以,呂不韋的被迫自殺有著深刻的背景。

呂不韋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和所有人一樣,終歸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呂不韋精心策划了異人繼位為庄襄王,精心輔佐了秦王趙政。呂不韋全力支持秦國對六國的統一戰爭,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有意無意之間,呂不韋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二個重大錯誤:

不自覺地超越君權。

呂不韋沒有意識到在秦王趙政繼位之後他應該如何規劃自己。或者說,呂不韋精於獲得權力,但卻不懂得什麼時候要放棄權力。這是許多政壇精英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用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這中間的取捨與進退,確實耐人尋味。

要一個經過艱苦努力獲得權力的人放棄權力非常不易,但是,這又是任何一個獲得權力的人必須要學會的。中國古代的行政環境決定了中國的政治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步開始了向中央集權的轉變過程,由此產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國君成為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所以,在這種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誰,不管你與國君是什麼關係,你的權力都不可能長期超越君權。誰越位侵佔了君權,誰就會遭到只允許自己獨操大權的君王的殺戮。

呂不韋與秦王趙政沒有血緣關係,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即使呂不韋和秦王趙政有血緣關係,秦王趙政同樣會除掉自己的這個政治對手。我們在「穆公東擴」中講過,晉文公重耳就是靠殺死自己的侄子晉懷公當上晉國國君的。

所以,呂不韋在秦王趙政繼位之後,應當立即還政、及時引退,低調做人、韜光養晦,全力解散多年為相形成的政治集團。這樣,才能讓趙政放心,也才能自我保全。可是,呂不韋沒有這樣做。趙政舉行加冠禮後,呂不韋就應當立即引咎辭職,退居鄉里。但是,呂不韋也沒有這樣做!

等到秦王趙政將呂不韋驅逐出朝,讓他回到河南封地去時,呂不韋清醒了嗎?

依然沒有!何以見得?

「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就是明證。這說明呂不韋不甘寂寞!這也是人性的必然,要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人一下子銷聲匿跡、自甘寂寞,難!

「相望於道」的六國使者一個個都是呂不韋的催命鬼!

他們的到來讓秦王趙政剛剛放下一點的心又懸起來了。如果呂不韋去六國為相,為六國服務,對秦國肯定大大不利!這麼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敵所用,秦王趙政能願意嗎?

秦王趙政只能將呂不韋全家遷到更偏遠的地方。

這只是秦王趙政除掉呂不韋的第一步,下面更嚴厲的懲罰像組合拳一樣撲面而來,拳拳要的都是呂不韋的命!

呂不韋終於因自己政治上的兩大錯誤走向了死亡。

我們從秦王趙政對趙姬、呂不韋的出手可以看出,秦王趙政非常果斷、殘酷,天生就是一個長於執掌朝綱的鐵腕人物。他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敢於軟禁,對自己的仲父敢於流放,因為他需要從太后、相國手中奪回屬於他的政治權力。

司馬遷寫秦王趙政性格「剛毅戾深」,意思是剛強堅毅、暴戾嚴酷。司馬遷算是看透了趙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