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合縱連橫 東方六國合縱成功 蘇秦佩帶六國相印

見到燕國國君,蘇秦先誇了燕國的富有,再誇燕國的軍隊:「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結論是:「此所謂天府者也。」然後接著說:燕國富庶是因為連年太平,燕國連年太平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方,擋住了秦軍的進攻之路(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史記·蘇秦列傳》)。如果沒有趙國作為屏障,燕國早就深受秦國之害了。所以,對於燕國來說,和趙國處好關係遠比和秦國處好關係重要得多。如果趙國攻打燕國,發出號令不出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進駐東垣了,再不出四五天,大軍就能直抵燕國都城。秦國攻打趙國是在千里以外作戰,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里以內作戰,現在燕國不擔心百里以內的禍患,而去關注千里之外的戰事,這是策略上的重大失誤啊,還有比這更嚴重的事情嗎(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史記·蘇秦列傳》)?因此燕國必須和趙國聯合抗秦,燕國才能平安。蘇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燕國與趙國聯合,整個六國結為一個聯盟(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天下為一」,就是蘇秦針對當時天下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而提出來的六國的生存策略,也成為秦惠文王即位之後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蘇秦提出來的這個策略,叫「合縱」。「合」,就是聯合;「縱」,指南北。當時六國從燕至楚,是從北至南。「合縱」,就是六國南北聯合共同對付秦國,所以也叫「合眾弱以攻一強」。但說「攻一強」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合眾弱以抗一強」,即聯合六國應對強秦,而不是進攻秦國。

燕國國君對蘇秦的這個主張非常感興趣,但是,燕國國君非常現實。他指出,燕國是個小國弱國,西邊是強大的趙國,南邊是強大的齊國。你說得很動聽,但是,燕國要參加合縱是為了保證燕國的安全(然吾國小,西迫強趙,南近齊,齊、趙強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史記·蘇秦列傳》),所以,必須讓趙、齊兩國不侵犯燕國。只要能保證這一條,燕國願意舉國參加。於是,燕國國君出重金資助蘇秦,這是蘇秦得到的第一筆創業基金。

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原來討厭蘇秦的趙相已經死了,於是,蘇秦對趙國國君說:當國君的最大任務是「安民無事」,而要「安民」,最重要的是「擇交」,即選准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選不準,民就不安寧(安民之本,在於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史記·蘇秦列傳》)。對於趙國來說,西邊是強秦,東邊是強齊。如果趙國把齊、秦都當作敵人,民不能安。依靠齊國攻秦,依靠秦國攻齊,民也不能安。

秦國在六國中最擔心的是趙國,但是,秦國卻不敢集中兵力攻打趙國,因為秦國擔心韓國、魏國斷它的後路。所以,韓國、魏國是趙國南部的屏障。韓國、魏國和秦國接壤,又沒有天然的山河作為屏障,一旦受到秦國的蠶食,很容易讓秦國打到國都。所以,韓國、魏國如果不能對抗秦國,一定會成為秦國的附庸。秦國要是不受韓國、魏國的牽制,一定會將趙國定為頭號敵人(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必中於趙矣。《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又說:看看天下的地圖,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六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結合成一個整體,全力以赴對抗秦國,一定可以打敗秦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史記·蘇秦列傳》)。現在卻相反,主張和秦國友好的人,都勸說六國國君向秦國進貢,事奉秦國。我的主張是:讓六國結為盟友,對抗秦國(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史記·蘇秦列傳》),讓六國的將相殺白馬盟誓:秦國進攻六國中任何一國,其他五國都要派出精銳之師聯合作戰;諸侯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有權聯合討伐它(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史記·蘇秦列傳》)。

趙王聽了蘇秦這一番頗為新穎的意見之後,立即表示同意,而且也給了蘇秦一筆重金。就這樣,蘇秦得到了第二筆創業基金。

蘇秦對趙國國君所說的正是當時六國對付強秦合縱之術的完整表述。

燕國是一個弱小之國,趙國是當時的強國之一,所以,趙國投的這一贊成票對蘇秦完成合縱非常重要。

蘇秦的下一站是韓國。

蘇秦對韓國國君韓宣王講了兩個問題。

一是講利害。韓國若向秦國讓步,秦國一定會要你的戰略要地宜陽、成皋,韓國如果把這兩個軍事重鎮給了秦國,明年秦國又會來要求割地。如果你繼續割地,你很快就發現無地可割;如果你不給秦國,那麼秦國一定很惱火,那等於是「棄前功而受後禍」,前功盡棄啊!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秦國的慾望是沒有窮盡的;以你有限的土地,去填秦國無休無止的欲壑,結果必然是「不戰而地已削矣」。

二是講榮辱。以韓國這樣的強大,卻「西面事秦」,讓國家蒙受恥辱,沒有比這更讓天下人恥笑的了(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於此者矣。《史記·蘇秦列傳》)。而且,我蘇秦聽過一個諺語:「寧為雞口,無為牛後。」雞口雖小,猶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也。你現在如此低三下四地事奉秦國,和出糞的牛後又有什麼區別?我都為你感到羞恥!

蘇秦這番話把韓國國君羞得滿臉通紅,他挽起袖子,仰天長嘆:我就是再沒有才能,也不能再事奉秦國了(於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史記·蘇秦列傳》)。

經過逐國不懈遊說,蘇秦終於組成了六國的反秦聯盟。蘇秦一人佩帶六國相印,成為六國合縱的領袖。

蘇秦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各國自身利益的需求。蘇秦生活的時代,秦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餘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唯有六國聯手,才能有效地抵抗秦國的東擴。六國自身利益的訴求,是蘇秦合縱成功的客觀基礎。

其次,是蘇秦等縱橫家的個人努力。蘇秦順應了六國聯合抗秦的現實訴求,促使其結成了反秦抗秦的聯盟。蘇秦個人的努力絕不可低估。作為一位縱橫家,必須熟悉天下的大趨勢,必須有極好的口才,必須懂得各國國君的心理,必須懂得各國的強弱,必須懂得各國的軟肋。這些條件蘇秦完全具備,因此,他的遊說獲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完成六國合縱之後,回到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六國合縱的協約送到秦國,秦國十五年沒有敢出兵函谷關(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秦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史記·蘇秦列傳》)。六國合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