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孝公變法 魏國不用鞅 自有用鞅處

商鞅人生的改變緣於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去世,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繼位。

秦孝公繼位之時,秦國東邊的六個強國韓、趙、魏、齊、楚、燕都已經成了氣候。周天子的力量更加衰落,諸侯之間不斷廝殺,互相兼并,秦國遠處雍州,不能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被山東六國當作夷翟(dí,敵)看待,並且時刻有被他國侵吞的可能(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史記·秦本紀》)。

這種政治局面使頗有雄心壯志的秦孝公憂心忡忡,他迫切希望能夠恢複秦穆公時代那種「東平晉亂」「西霸戎翟」的繁榮昌盛的局面。所以,秦孝公痛下決心,公開提出:誰能夠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起來,我願意給他高官厚祿,而且也分土地給他(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

「與之分土」這句話出自一位國君之口極其不易,分量極重。說它不易,因為秦孝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許下分地與人的國君;說它分量極重,因為這句話對天下人才的殺傷力極強。誰不願意在有生之年能夠分到賞地?除非他一無所求。

秦孝公之所以要變法圖強,主要出於兩大原因:

一是對秦穆公業績的仰慕,秦穆公當年「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這些豐功偉業與榮耀令孝公欽羨不已。二是對當時秦國地位低下的痛心,秦穆公時奪來的河西之地已被奪走,東方諸侯看不起秦國,鄙視其為戎翟,不把其當成正式成員看待,這使秦孝公感到了強烈的恥辱(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記·秦本紀》)。知恥而後勇,秦孝公痛感秦國必須變法圖強,奮起直追。而要富強,超越六國,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人才。

所以,秦孝公決心求賢。秦孝公求賢不僅決心極大,而且撒開大網,範圍極廣。以他自己的話來說,選拔人才的範圍是「賓客」和「群臣」。這就不僅限於秦國的「群臣」,六國來的「賓客」也不拒絕。這是面向全社會、面向全世界招募頂尖人才。

秦孝公大張旗鼓地以土地與官爵為餌、網羅天下人才的政令,就像電波一樣越過邊界,傳至四方。於是有一個人匆匆忙忙從魏國趕來,參加秦國的人才招聘大會,他就是一直鬱悶不得志的商鞅。

滿懷著求取富貴的目的,商鞅火速趕到秦國,找到秦孝公最寵幸的景監,請他安排自己和秦孝公見面。太監在當時是被人看不起的,後世不少人也曾經因為商鞅最初通過景監求見秦孝公一事批評他,但是,商鞅當時急於見到秦孝公,推行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之術,他在秦國又一無親朋,二無好友,不找秦孝公寵幸的景監又能找誰?秦孝公對商鞅先後進行了四場面試。

第一次面試,商鞅大講「帝道」,也就是五帝之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治國之道,結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事後大罵景監:你那位客人是個只會說大話的人,不配重用。第二次面試,商鞅大講「王道」,也就是三王之道,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秦孝公還是聽不進去。第三次面試,商鞅大講「霸道」,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道,秦孝公聽得有點興奮了,但還是沒有特別感興趣。到第四次面試的時候,商鞅大講「強國之術」,秦孝公聽傻了,不知不覺間一個勁兒向商鞅跟前湊,秦孝公連續聽了好幾天都聽不夠。這才是他夢寐以求的富國強兵的人才啊(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史記·商君列傳》)!

從此,商鞅大得秦孝公的賞識,開始在秦國實施變法,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賞識與信任,使秦國逐步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秦孝公兌現了當初尋覓人才時的承諾,給商鞅加官、晉爵、封地。那麼,求富得富、求貴得貴、要官有官、要地有地的商鞅怎麼會在秦國待不下去了呢?怎麼會可能發生本篇開頭敘述的像喪家之犬匆匆逃離秦國的事呢?富貴,緣於變法;逃奔,亦緣於變法。這話怎麼講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