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穆公東擴 三救晉難 大打政治牌

秦穆公一生和晉獻公、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晉襄公五位晉國國君打過交道。其中,秦穆公繼位之時,晉獻公已經繼位十八年,進入晚年,所以,秦穆公與晉獻公往來並不多。晉襄公繼位時秦穆公已經進入執政後期,兩人往來也不多。因此,秦穆公在位之時,主要是和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三位晉君打交道。

秦穆公和晉國三位國君交往是區別對待的,根據晉國的實力採取不同的對策。

秦穆公和晉惠公打交道的過程堪稱經典,核心策略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一切以「東擴」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道義和武力。無道義不足以服眾,無武力則沒有話語權。

秦穆公三救晉難,道義盡顯。

一救晉難,擁立晉惠公。

先前,晉獻公寵幸一個叫驪姬的女人。驪姬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王位繼承人,設計迫使太子申生自殺,又誣陷申生的兩位弟弟重耳、夷吾,二人為保全性命出奔。晉獻公去世後,驪姬的兒子奚齊被擁立,而獻公的大臣里克殺了奚齊。另一位大臣荀息在奚齊被殺之後擁立了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大臣里克又把卓子殺死(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里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史記·秦本紀》)。這一系列的事情,被稱為「驪姬之難」。驪姬的私心導致晉國朝中一片混亂。

晉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動蕩不安的政治狀況呢?

原來,周代宗法制盛行,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驪姬之子不是宗法制承認的法定繼承人,大臣們不從。此時的晉國出現了權力真空。出逃的公子夷吾在國外知道了晉國國內的消息後,許諾以割讓河西之地八座城為條件(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史記·秦本紀》),請求秦穆公協助他奪取君位。

秦穆公面對晉國國君的政治真空,毅然決然地派百里奚率兵護送公子夷吾回國。解決了晉國的君權繼承之難。夷吾就是晉惠公。

這就是秦穆公一救晉難,擁立晉惠公。

但是,晉惠公即位之後,立即背叛了自己「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的承諾。

秦穆公雖然對晉惠公的言而無信很憤怒,但是,他並沒有立即舉兵伐晉,而是審時度勢,靜觀待變。

秦穆公二救晉難,賑濟晉災。

秦穆公十二年(前648),晉國大旱,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晉國向西鄰的秦國緊急求援(晉旱,來請粟。《史記·秦本紀》)。

秦穆公當時面臨著三種選擇:一是出兵晉國,二是開倉賑災,三是坐視不救。

出兵晉國,可以利用晉國的自然災害達到削弱晉國之實,但是,對秦國的政治形象不利,這是乘人之危;開倉賑災,幫助晉國渡過難關,政治上可以得分,但是,強晉會繼續成為阻礙秦國東擴的障礙;坐視不救,實際上與出兵是同一性質,只是手段溫柔一點而已。

秦國大臣在這一問題上分兩派意見:主戰派主張趁「飢」討伐;主和派認為不能見死不救。

兩派各持己見,秦穆公最後詢問他最信任的百里奚。百里奚說:晉國國君夷吾從前背叛自己的諾言,得罪過你,但是,晉國的老百姓有什麼罪呢(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史記·秦本紀》)?百里奚還說:天災出現,是每個國家都可能遇到的,救災扶困,體恤鄰國,這是國家道義所在啊(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國之道也。《史記·晉世家》)!

秦穆公聽從了百里奚的意見,大規模向晉國運糧。運糧的隊伍從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出發,沿著渭水向東,隨後換成車運,渡過黃河以後,再由汾河漕運,直達晉國的都城絳(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史記·秦本紀》)。隊伍前後相連,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就這樣,秦穆公援勁敵天下稱譽,重道義形象得分。

秦穆公通過兩救晉難,為秦國摸索了一條大國崛起之道:重視道義。春秋之際,已經進入了大國稱霸、兼并小國弱國的階段。但是,一個大國,絕不單單是個經濟強國,而且還要是個道德強國。這樣才能讓諸侯賓服。所以,秦穆公在秦晉關係上高舉道義的大旗,在政治上得了重要的分值。說白了,秦穆公打的是政治牌。

秦穆公三救晉難,遣返晉惠公。

兩年之後(秦穆公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惠公夷吾和他手下的大臣們商議,有位大臣對晉惠公說,趁秦國發生災荒出兵討伐它,一定可以獲得大功(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史記·秦本紀》)。

晉惠公採納了這位大臣的意見,於秦穆公十五年(前645),趁秦國災荒,出兵攻秦。

晉國饑荒,秦穆公大規模救災;秦國饑荒,晉惠公卻落井下石,興兵伐秦。二者相比,晉國明顯在道義上失了分。

但是,秦穆公是道義、軍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國君。既然晉國要打,秦穆公當然要奉陪。於是,秦、晉兩國在韓地開戰,這就是著名的韓原之戰。

韓原之戰一開始,晉惠公扔下自己的大部隊就往前沖,回來的時候,駕車的戰馬陷到泥潭裡。秦穆公和部下看到這個情景,縱馬追趕,想趁機抓住晉惠公,但是,秦穆公不但沒能抓到晉惠公,反而被晉軍包圍了。晉軍圍攻秦穆公,秦穆公受了傷,形勢非常危急。

在此危急之時,秦軍三百多名士兵不顧個人危險,驅馬沖入晉軍,撕開了晉軍的包圍圈,不僅秦穆公得以脫險,反而活捉了晉惠公。這三百多名勇士是什麼人呢?

原來,秦穆公曾經丟失過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抓到這匹良馬,把它吃了,官府抓到他們,要嚴辦。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一頭牲畜而傷害人,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會傷身。於是,不但不處罰他們,還賜給他們美酒,並將他們全部加以赦免(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史記·秦本紀》)。

這三百多人心懷感激,聽說秦穆公要去攻打晉國,都要求跟著去。作戰時,他們發現秦穆公被敵軍包圍,個個高舉兵器衝上前來,爭先死戰,報答秦穆公的恩德。這就是秦穆公被困時衝上來的敢死隊。結果,衝上來的三百勇士不但幫秦穆公解了圍,還意外地俘虜了晉惠公。這就叫善有善報。

回國後,憤怒的秦穆公發布命令:人人齋戒,獨宿,我要用晉君祭祀上帝。秦穆公的這個決定可以理解。晉惠公知恩不報也就罷了,反而恩將仇報,興兵伐秦,怎能不讓秦穆公惱羞成怒?一定要殺他祭天。

周天子聽說了這件事,想要替晉君求情,他對秦穆公說:晉國國君是我的同姓,可否網開一面(晉,我同姓。為請晉君。《史記·秦本紀》)?晉惠公夷吾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聽到這件事,穿上喪服,光著腳,跑到秦穆公面前說:我是夷吾的姐姐,卻不能救自己的兄弟,這真是辱沒您的命令。(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史記·秦本紀》)

秦穆公在戰場上俘虜了晉惠公,要殺要放,本來全憑秦穆公一句話。現在,周天子求情,夫人也求情,他該怎麼做呢?按理說,秦穆公完全可以我行我素,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但是,他卻說:我俘虜了晉惠公,自以為辦了一件大事,本想用他祭天以報天下。可是現在天子來求情,夫人也為此事憂慮。於是,秦穆公跟晉惠公訂立盟約,答應讓他回國,並以諸侯之禮相待。

秦穆公此舉,再次在道義上得了分。晉惠公背恩負義,戰敗被俘。秦穆公本可以殺了這個忘恩負義之徒,結果,秦穆公以德報怨,再次放他回國。

秦穆公在晉國內亂之際首立晉惠公,結束了晉國的內亂,一救晉難;在晉國旱災之時送糧賑災,二救晉難;在晉惠公企圖趁秦國災荒而興兵攻打秦國之時,俘獲了晉惠公,並再次送他回國,三救晉難。

從秦穆公三救晉難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成熟、大度、負責任的秦穆公。而且,在三救晉難的過程中,秦穆公不僅政治上得了滿分,秦國自身也有了重大收穫——秦國勢力在向東大規模地擴張。秦穆公送晉惠公夷吾回國,晉惠公夷吾獻出了晉國河西的土地。

同時,晉惠公還派他的太子子圉(yǔ,語)到秦國做人質。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子圉。這時候,秦國的地盤向東已經擴展到陝西、山西的黃河一線(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時秦地東至河。《史記·秦本紀》)。

再說武力。

秦穆公的武力不用多講,擁立晉惠公,靠的是軍事實力作後盾,秦穆公與晉惠公的韓原之戰,顯示的也是軍事力量,道義實施的話語權需要依靠背後的軍事武力作支撐。所以,秦穆公是兩手(政治、軍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國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