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荊軻刺秦王 百密一疏 前功盡棄

每讀至此,筆者都不禁在想:如果秦舞陽能夠上來幫助荊軻會怎麼樣呢?如果陪同荊軻前來的不是秦舞陽,而是荊軻的那位知己,結果又會怎麼樣呢?如果荊軻的劍術再精進一些呢?如果荊軻投擲匕首的技藝再高超一些呢?如果秦王的動作再慢零點幾秒呢?如果荊軻的動作再快零點幾秒呢?如果秦王的衣袖扯不掉呢?如果御醫夏無且想不起來用藥囊砸荊軻呢?如果上述猜想中的任何一個「如果」出現了,歷史將會怎樣呢?

按照《史記》的這段記載,荊軻與秦舞陽應該是同時上殿,既然捧著督亢地圖的是秦舞陽,那麼負責展開地圖的也應當是秦舞陽,而且秦舞陽有十三歲就殺人的「光輝歷史」,照此推斷,擔當刺殺任務的應當是秦舞陽。但是,秦舞陽甫進秦廷的關鍵時刻突然「掉鏈子」,讓秦王政多了個心眼,只准荊軻奉圖上殿,秦舞陽不能上殿。

雖然荊軻替秦舞陽作了解釋,但是秦舞陽在關鍵時刻的意外表現還是讓整個計畫大打折扣,功虧一簣:

第一,單人行動。秦舞陽因為形跡可疑不能上殿,這使得千斤重擔只能由荊軻一人來承擔了。兩人一塊兒行動,成功的概率肯定遠遠高於單人行動。

第二,一肩雙挑。從整個行動來看,秦舞陽負責持兇器劫持秦王,荊軻的任務只是忽悠秦王;現在秦舞陽根本上不了殿,忽悠秦王與劫持秦王的雙重任務必須由荊軻一人來完成,這就叫「一肩雙挑」。兩人分工協作尚無把握就一定能夠成功,何況現在是由荊軻一人來完成呢?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荊軻表面上豪放不羈,曾在集市上與人一會兒高歌,一會兒大哭,其實他是一個做事十分精細的人。他重點考慮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才能靠近秦王,二是要有一位得力助手。所以,他向太子丹索要樊於期的人頭與督亢地圖,因為樊於期的人頭是一張進入秦宮的通行證,督亢地圖則是燕國投降的標誌。荊軻還考慮了助手。他在太子丹為他準備好匕首和助手秦舞陽之後,還遲遲不出發,他在等什麼?等朋友!這位朋友史書無載,但是,這位朋友一定是荊軻非常信任的人,一定是比秦舞陽更為可靠的殺手!

荊軻對自己的劍術當然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尚未達到化境的劍術可能會在關鍵時刻出問題,所以,他堅持要等自己親自挑選的朋友來了再出發;但是,他的這位朋友因故失期。太子丹又一再催逼,甚至於懷疑荊軻不敢去了,這才激怒了荊軻(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史記·刺客列傳》)。他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歌之中,在人們皆著素衣戴白冠以相送之下,帶著這個實際上很不中用的秦舞陽,頭也不回地匆匆上路了。

荊軻什麼都考慮到了,唯獨沒有考慮到太子丹為自己選的助手秦舞陽外強中乾,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真是百密一疏啊!

荊軻當場被殺,但是,秦王政看著荊軻在殿上的橫屍,呆坐了很久很久沒有出聲,心中的驚嚇伴隨著他,後怕更纏繞著他(秦王不怡者良久。《史記·刺客列傳》)。這場虛驚,使秦王政第一次領教了什麼是劫後餘生,第一次懂得了什麼是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

事後,秦王論功行賞,御醫夏無且理所當然地被賞了黃金二百鎰(古代的計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秦王當著所有朝臣的面說:無且愛我,才會想起來用藥囊砸荊軻(無且愛我,乃以葯囊提荊軻也。《史記·刺客列傳》)。

後來,夏無且把這些事情告訴了他的好友公孫季功、董生,公孫季功與董生又詳細地講給司馬遷,司馬遷把這件事寫進了《史記·刺客列傳》(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史記·刺客列傳》。一說據刺秦時間和司馬遷的存世時間推測,《刺客列傳》似為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所寫)。於是,「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成了中國歷史上萬人矚目、千年流傳的歷史故事。直到今天,各種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還在不斷演繹著這段為中國百姓所熟知的歷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