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宮苑怨

大梁朝的皇宮位於臨豐城的最中央,建章宮位於整座皇宮的中央,去年六月登基的承康帝十分喜愛建章宮的太液池,便將此處定為自己的寢宮。

五月底的天氣,建章宮太液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時,承康帝坐在池邊的雕花亭內,隨意地撒著魚餌,他的目光有些渙散地望著太液池的方向,不知在想著什麼。

承康帝不過三十來歲,因保養得當看起來不過才二十多歲,他雙眉入鬢,眼眸狹長微微有些向上挑,顯得十分柔和。肌膚白皙,鼻樑挺秀,微抿起的嘴角帶著幾分清淺的笑意,整個人顯得十分地儒雅溫潤。

蕭家先祖乃關外人士,故而蕭家的子弟個個剛烈彪悍,爭強好勝。承康帝不但長得像肖南人,性格也極溫順。他的生母本是後宮的低微才人,只因姿色艷麗被太祖看中,寵幸了幾日生下了當初的四皇子,如今的承康帝。

承康帝的母妃在他五歲時因病去世,太后不曾將任何一個皇子養在名下,太子之位懸而未決,每個皇子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唯獨承康帝小小年紀不著急封王,十三歲出宮建府,迎娶了當時的禮部尚書王守山的嫡女。

至去年登基,承康帝已做了二十來年的閑散王爺,因是最沒有野心的一個,不管當年奪位多激烈,都不曾禍及到他。不想,太上皇一場臨時起意的御駕親征,卻讓他站到權力的制高點。大臣與太后立他為新帝時,他也因膽怯一再推辭,可總是架不住周圍人的勸說和兒子們的野心,最後便應了。

承康帝登基前曾言,上皇歸朝便立即還政,太后為此對他越發地中意了,覺得讓他登基是選對了。太上皇與文臣之首太傅、武將之首安國公一起被俘。太子年幼,君弱臣慌,外面又有強敵環伺,太后不得已,這才棄年紀尚小的太子而選了年富力強的靜王,當時在太后與眾臣看來,太上皇是一定會還朝的,所以眾人才將最沒有野心的王爺托上了位。

可任誰都想不到,半年後上皇還朝,承康帝卻做慣了皇帝,舍不下如今的一切。皇后的母族王氏,在半年的時間內已將御林軍抓在了手中,承康帝嫡長子幾乎掌握了大半個都尉府。大臣心知不好,但為時已晚,又見太后沒有表態,誰也不敢提出讓承康帝遜位的事。

承康帝見大臣與太后都不表示,便也裝作不曾說過那些話,直接將太上皇與安國公、太子太傅送入了泰和園內。

承康帝扔完了魚食,回頭看向太監總管劉喜:「鷹兒是個念舊情的好孩子,自太子去了西山行宮,除了沈家那個不得已的臣子外,你看看太子的那些個親兄弟們誰過問過一句?便是朕那幾個皇子也不曾想過自己的堂弟過得如何……」

「鷹兒回來,還能惦記著太子,真是難得。這一點倒是像了他的母親,對兄弟親人至情至性。當年朕母妃早逝,父皇孩子眾多,哪裡想得到朕。長公主知朕沒了母妃,常常著人送些吃喝物件,那些奴才們才不敢太怠慢了,讓朕熬過還不知事的日子。這一送便是近十年,直至朕長到出宮建府。」

劉喜已過而立之年,太上皇在位時是宮內的副總管,上皇御駕親征,總管作為上皇的心腹自然是要跟著過去的。這一去,便再也沒有回來,劉喜在承康帝登基後被扶了正。他以前雖是副總管,但自八歲凈身入宮,跟在大總管身邊近三十年,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都知道不少,其中長公主對兄弟為善,自然是人人皆知。

「以前奴才也在太后跟前當過差,大長公主可是個極和善的主子,平日里就連高聲說話都不曾,對自家的兄弟姐妹更是能照顧便照顧。她不光對皇上照顧有加,便是那幾位出了事,大長公主還哭求先皇饒他們一命。先皇對大長公主千依百順,獨獨逼宮奪位,圖謀不軌這個犯了大忌,任憑大長公主在殿外跪了一天一夜,直至暈倒,還是不曾收回成命。長公主雖是沒有救下那幾位,但那個時候風聲鶴唳的,誰也不敢為那幾位進言一句,公主到底……公主到底是捨不得自家兄弟。」

皇上輕嘆一聲:「一場兵禍去了朕三個兄弟,不算早夭的老七,也就餘下了朕和上皇,還有傷了胳膊的敏王。皇姐那麼好的人卻又早逝,安國公又是個不念舊的性子。三公主早夭,獨二公主那樣凌厲的性子,偏偏得了個溫吞的好駙馬,是個多子多福的。」

劉喜道:「奴才記得,當年先皇和太后為長公主挑駙馬,可是挑花了眼。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公主碧玉年華,無意中見了老安國公家的蔣煥然,這才有了眉目。那時先皇和太后對他都不是太滿意,可安國公就是入了公主的眼,先皇和太后又是個愛女兒的,也就同意了。那時先皇還對太后說,有他們護著,安國公將來還能翻出天去嗎?」

「安國公是個長袖善舞左右逢源的,後來不知怎麼就討了太后和先皇的歡心,兩人便成了婚事。可惜,先皇和太后到底是看走了眼,就連奴才那時也以為安國公是真心喜愛大長公主的……誰知後來竟是這樣一個人。」

皇上冷笑一聲:「皇兄皇弟們都在爭太子之位,蔣煥然可是皇兄的伴讀,兩人自小一起長大,情誼非同一般。他若娶了長公主,便是為了長公主的以後,太后也要思量思量,這太子之位到底該給誰。蔣煥然長相不俗,隨便露露臉就騙了女兒家的芳心。可若不是皇兄幫忙,他如何能被長在深宮的公主看見?兩個人倒是打了一手好算盤,一個得了太子位,一個平襲了爵位,獨獨苦了朕的皇姐!」

劉喜不好接話,忙笑道:「好在勇毅侯還有您和太后護著,這才沒吃了虧,就是小小年紀到底沒有了親生母親,又不得父親歡心,那麼多個兄弟……」

皇上皺了皺眉:「說起來,安國公那位繼室,也是王氏的女兒?」

劉喜笑道:「可不是嗎?正是皇后娘娘堂叔家的嫡女,說起來還是皇后娘娘的本家妹子,沒出五服呢。」

皇上臉色越發地不善了:「朕就說如今安國公被軟禁泰和園,王氏怎麼那麼大的膽子,敢朝勇毅侯的院子里伸手,竟是有了靠山,連太后和朕都不放在眼裡了!王家這些時日越發地放肆了!」

王皇后比承康帝大三歲,這門親事是當年承康帝自己求來的。那年他十三歲,因急於出宮建府,便定下了王家十六歲的女兒為王妃。十四歲的王爺迎娶十七歲的王妃,那時靜王年紀尚小,自然要找個能持家能生養的王妃,大三歲是極好的。

承康帝做靜王時,性子溫和又與世無爭,王妃管得寬一些,倒也無所謂。如今靜王做了皇上,王妃卻沒有作為皇后的自覺,不但把持著後宮,更是對政事指手畫腳,又喜歡處處壓皇上一頭,皇上心裡自然覺得不舒服。

王皇后育有嫡長子與四皇子,還一直惦記太子之位,對皇上多有逼迫,最近的態度也越發地猙獰了。

承康帝遲遲不廢太子,想來並非找不到借口,而是不願早早地立大皇子為太子,此時王家把持著御林軍,大皇子又拿了都尉府差事,若是立了大皇子做太子,那麼皇權用不了多久便會被王家徹底架空了。

承康帝現在尚且不自由,若到那時還不知是什麼光景。何況皇上自來又對柳貴妃的二皇子很是偏愛,二皇子只比大皇子小一歲,太子之位懸而未決,這些都讓王皇后越發地不安。

皇上的這番話,劉喜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笑道:「勇毅侯想要去都尉府歷練歷練,皇上何不隨了侯爺的心意,一來大皇子在裡面,能讓表兄弟多相處相處。二來侯爺手裡有些權柄,也多了自保的能力,這樣您和太后都能安心些。」

皇上嘆了口氣:「朕也不想圈著他,可他今年才十三,正是讀書的年紀。他本就是正經的皇親國戚,便是什麼都不幹,誰敢給他臉色不成?都尉府是什麼地方?大皇子進去那麼久了,也沒做出個四五六來,朕也不想他小小年紀便去都尉府看人臉色度日。錦衣衛做的都是些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好歹也是朕的親外甥,朕如何捨得?」

劉喜笑道:「如今大皇子算是掌管著半個都尉府,皇上還怕他給侯爺穿小鞋不成?兄弟們多相處總歸是好,侯爺又是靜不下來的性子,你硬是讓他讀書,說不得他更委屈。」

皇上想了片刻:「是啊,不管誰坐了皇位都是他舅舅,不管誰做了太子都是他表哥,可到底也是有個親疏遠近,是該讓他跟幾個皇兒相處相處了。你去太后宮中說一聲,若這幾日勇毅侯來了宮中,便不要讓他出去了,多留幾日。」

劉喜愣了愣:「侯爺到底是外男,這總歸不好……」

皇上道:「大皇子都束髮了,還沒有出宮建府,朕的外甥才十三,怎麼就不能來宮裡住幾日?莫不是等他到都尉府當了差,朕想見見都不成了?」

劉喜忙笑道:「他都要去當差了,住在宮中到底不好同皇后娘娘交代。您也知道太后娘娘年紀大了,如今皇后娘娘才是後宮之主……當初侯爺從西山剛回京城,太后娘娘把他安置在宮中,沒住三日,皇后娘娘便派去幾個嬤嬤給侯爺教授宮規。太后娘娘沒有辦法,只有把侯爺送回了安國公府……」

皇上緊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