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頂卷 女院出家 四 六道

內侍老尼勸道:「此乃厭離穢世者之常,以此裝扮見人有何不妥?請乾脆快快進去見面,可讓客人早早離開。」女院終於進入了庵室,含淚說道:「念佛一度,每期攝取之光明於窗前;唱佛十次,更待聖眾之來迎於陋庵 。而今聖駕光臨,誠感意外。」說著說著,泣下沾襟。

法皇見此情狀,言道:「非想八萬劫 ,猶逢必滅之愁。欲界六天 ,未免五衰之悲 。善見城 勝妙之樂、中間禪 高台之閣,又夢裡果報、幻中歡樂,恆久流轉無窮,如車輪之迴旋。天人五衰之悲,人亦不能免。」接著問道:「話雖如此,有人前來探訪否?抑恐觸物傷情,因事憶往,無時或已也。」女院道:「並無來訪之人。唯有隆房夫人與信隆夫人,偶爾派人前來傳話關切。從未想到 ,必須依賴彼等度此殘生。」說著淚流滿面。身旁的女伴們也都濕了衣袖。

女院忍住眼淚,又道:「今日有如此遭際,一時固然覺得可悲可嘆,但為後生菩提,來世成佛,應該慶幸才是。立地成為釋迦之身後門弟,仰賴阿彌陀救濟眾生之本願,脫離五障三從 之苦。三時 勤修而除滅六根煩惱 ,一心祈願以待往生九品凈土 。專求一門之菩提,常期三尊之來迎。先帝之音容宛在,永世悲悼;欲忘之而不能忘,欲忍之而不能忍。人情之悲莫悲乎母子之情。故而朝夕勤修以祈先帝冥福。亦可為導我入佛之善知識。」法皇曰:「日本雖屬粟散邊土 ,但有子承十善余薰 而成萬乘之君,貴為母后,宜其身名俱泰,事事如意,無往而不利。何況生於佛光普照之世,又具修佛學道之志,來世必能往生極樂,殆無可疑。人間之虛幻無常,不值驚訝,無須再提。然而觀看尊容,似有百般無奈、悲痛欲絕之氣。」

女院接道:「我乃平相國之女,天皇母后。一天之下、四海之內,萬事皆在掌中,無不如願。始自新春拜賀之禮,中經花樣百出之更衣節 ,以至年暮佛名會 ;一年之間,攝政關白以下,諸公卿殿上人,競相逢迎伺候;好比處於六欲天、四禪天上 ,圍在八萬天部之中,文武百官無不尊崇仰止。在清涼殿、紫宸殿玉簾內,備受禮遇。陽春則賞南殿左近之櫻花以度日,九夏三伏 則汲泉水而去暑涼心。仲秋則不許單獨觀賞雲上明月 獨自靜中賞月也。">,玄冬素雪之夜則加衣以禦寒。願得長生不老之術,乃尋蓬萊不死之葯,只思延年益壽而已。日日夜夜享受榮華,永無盡時。天上果報之隆,恐無過於此者。

「然而,壽永初秋,因受某木曾義仲威脅,一門流亡。回顧久已住慣之京都於雲邊,眺望福原故里化成焦原;從過去只聞其名之須磨,沿其海邊漂往明石之浦,何其可哀。晝則乘浪沖向漫漫大海,淚沾衣袖;夜則與沙洲黃鸝相惜相憐,悲啼終宵。雖在海浦與島上,經過不少名勝古迹,但最難忘懷者終究是故鄉。居處如此漂泊不定,似可體會天人五衰、生者必滅之悲。人間之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感同身受。四苦八苦 ,無一不備。

「其後在筑前國大宰府,為緒方維義所逐,逃出九州 。山野雖廣,竟無棲身之地。同年秋末,昔在宮中殿上觀賞明月,今則遠在天涯海角望月興嘆。而在神無月 中,清經中將想道:『京都已被源氏佔據,在九州又被維義趕走。身如網中之魚,欲逃而不得其門。苟且以延一時之命,亦不長久矣 。』乃在月光下跳海自沉,實為一連悲劇之始。

「浪上度日,船內過夜。既無貢物 ,又無御廚。偶爾準備御膳,卻因缺水而難咽。浮在大海之上,雖有潮水而不能飲。謂之餓鬼道之苦,當無不可。

「然後,在室山、水島等處,平家屢次制勝,人人似乎稍稍恢複信心 。但在一谷之役 ,一門死亡泰半。於是脫下直衣束帶,換上盔甲。朝朝暮暮,殺聲不斷。阿修羅與帝釋天之戰 ,恐亦不過如此。

「一谷陷落後,子先父母而死,夫離妻子而去。遇到海上漁舟,誤為敵人之船而破膽;遠望松梢白鷺,看成源氏之旗而驚心。退至門司關、赤間關 ,已知今日是最後一戰。當時二位尼曾留言道:『男人慾保性命者,千難萬難。縱有遠親倖存,亦難為我輩祈求後世冥福。自古慣例,戰爭不殺女人。因此宜其苟全性命,祈願皇上 往生極樂,並助我輩來生果報。』諄諄囑咐,恍如夢中。忽然狂風捲起惡浪,陰霾低垂密布。軍心惶惶,以為天命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二位尼。 眼見大勢已去,便抱皇上走到舷邊。皇上不明所以,問道:『尼前,將帶我至何地何方?』二位尼乃對幼帝含淚說道:『皇上有所不知。緣於前生十善戒功之因,今世得生為萬乘天子。不幸惡緣作祟,御運已盡。可先面向東方拜別伊勢大神宮;然後面向西方稱念佛號,祈願佛菩薩來迎,同往西方凈土。本國原是粟散邊地,可悲可厭,如今可除一切煩惱,相伴同往極樂凈土。』一邊且哭且說,一邊替皇上穿好山鳩色御衣,在其兩鬢結了角發。仍然不住流淚。皇上舉起可愛雙手合十,先朝東方伏拜,向伊勢大神宮辭行。然後朝向西方唱起佛號。二位尼隨即抱起皇上,跳進海中。此情此景,令人目眩心碎,至今欲忘之而不能忘,欲忍之而不能忍。當時苟存者之驚呼哀號,慘不忍聞,可比在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中 ,聽到罪人在火焰燒烤下發出之悲鳴。

「其後為源氏武士所捕,在押解上京途中,抵達播磨國明石浦。閉目養神片刻,倦極入夢。迷糊中來到一處宮殿,富麗堂皇,遠勝昔日內里。只見先帝坐在前面,平家一門公卿殿上人,冠冕堂堂、威儀凜凜,在御前伺候。自從離開京城之後,未嘗見過如此豪華場面,不免問道:『是何處?』有一老婦彷彿二位尼者曰:『是龍宮。』又問道:『令人羨慕之至。處在其中,必然無憂無苦,是否?』答曰:『豈能無苦哉?其苦見於《龍畜經》 中。所以,仍請專誠祈願我等頓證菩提,救此龍宮之苦。』聽到此處,忽然夢醒。爾後,更加專心誦經念佛,為先帝以下,平家一門,祈求冥福。以上種種,似皆合乎六道 之旨。」

法皇道:「據云,異國玄奘三藏在開悟之前見過六道;吾朝日藏上人 藉藏王權現 法力,亦見過六道。女院有緣經歷六道種種,身臨其境,誠然難堪,良可慨嘆。」說著潸然淚下。隨從的公卿殿上人都陪著兩眼泫然。女院也不禁淚流滿面,身旁的女伴們也都濕了衣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