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信連 十、橋頭之戰

高倉宮從三井寺前往宇治的路上 ,無意中墜馬多達六次。蓋因昨夜未嘗合眼故也。於是將宇治橋橋板拆去三間 ,讓高倉宮進平等院 稍事休息。六波羅方面得此密報,即刻下動員令,命道:「嘿嘿,聽說高倉宮要逃往南都,快去追而殺之。」便以左兵衛督知盛、頭中將重衡、左馬頭行盛、薩摩守忠度 為大將軍。武士大將 則有上總介忠清、其子上總太郎判官忠綱 、飛驒守景家、其子飛驒太郎判官景高 、高橋判官長綱 、河內判官秀國 、武藏三郎左衛門有國 、越中次郎兵衛尉盛繼 、上總五郎兵衛忠光 、惡七兵衛景清 等,為其前鋒。總軍勢二萬八千餘騎,越過木幡山 ,直搗宇治橋,朝著平等院內的敵人叫陣了三次;高倉宮方面不甘示弱,也應之以吶喊。平家軍的先鋒警告道:「橋面拆斷了,別衝下去。橋面拆斷了,別衝下去。」儘管聲嘶力竭,後陣根本聽不清楚,爭先擁到橋上,前驅二百餘騎通通擠落橋下,淹死或流走了。

於是,兩軍各據橋頭,向對方射出開戰的響箭。高倉宮方面,大矢俊長、五智院但馬、渡邊省、授、源太續所射的箭,不但鎧甲擋不住,盾牌也可穿透。源三位入道賴政在白色絹袍上,披著藍地白染葉紋革綴鎧甲。或許自料今日是最後一日,所以連頭盔也沒戴。嫡子伊豆守仲綱在黑絲織綴鎧甲下,貼身穿著赤地錦袍;為了要拉強弓,也不戴頭盔。五智院但馬大長刀一出鞘,便獨自走到橋上。平家軍看到了,高聲喊道:「夥伴們,射死那廝!」一隊強悍善射的弓箭手,連箭齊發,大顯本領。然而但馬毫不慌張,箭從上來則俯身,箭從下來則跳開,箭從面來,則以長刀斬斷。所有戰士,無論敵我,都看得目瞪口呆。此後,他便有了綽號,叫「斬箭但馬」。

堂眾之中,筒井凈妙明秀內穿褐色直袍,外罩黑革綴絲甲,頭戴五枚護頸頭盔,腰佩黑漆大刀,背負箭壺中插著二十四支黑色鷹羽箭,一手握著纏藤塗漆長弓,一手拿著珍藏的白柄大偃月刀,大搖大擺,走到橋上。大聲自我介紹道:「在下乃三井寺內無人不知、一以當千之僧兵,堂眾筒井凈妙明秀是也。諸位平日或許已有所聞,但耳聞不如目見。自命不凡者,請過來一決勝負。」無人過來,便從箭壺二十四支箭中,抽出一支又一支,上弦便射;一箭接一箭,當場射殺了十二人,射傷了十一人。箭壺中只剩箭一支。凈妙明秀乾脆扔掉長弓,也將箭壺解下來拋棄了。接著脫了毛皮戰鞋,赤腳踩著已無橋板的直梁,輕輕鬆鬆地走過橋去。別人膽怯不敢試,他卻如履平地,彷彿走在一條大路或兩條大路上。揮起偃月刀砍倒五個衝過來的敵人,到了砍向第六來敵時,偃月刀卻不意從中折斷,只好拋掉;隨即拔出腰刀,繼續迎敵周旋。但敵方人多勢眾,儘管使出蜘蛛手、麻花圈、十文字、翻蜻蜓、轉水車等妙招,八面揮灑,密不透風,轉瞬間又砍倒了八人,到了第九人時,由於用力過猛,砍到對方頭盔上,腰刀也折斷了,撲通一聲掉進河中。不過還有一把匕首,握在手中,便又拼死拼活地刺將起來。

僧兵之中,一來法師是乘圓房阿闍梨慶秀的手下,動作敏捷、力大無比;身在後邊想往前沖,但是直梁狹窄,擠不過去。只見他用手按著凈妙房的頭盔,一聲「承讓,凈妙房」,便從肩上跳到前面廝殺去了。一來法師終於戰死。凈妙房則連爬帶滾,回到平等院門前的草地上。卸下甲胄,仔細檢視,鎧甲中箭處多達六十三,有五處被射穿。所幸有傷無險,處處加以針灸止血後,以布裹頭,換上白色僧衣,手持斷弦之弓為杖,足穿矮腳木屐,口念阿彌陀佛,走向奈良去了。

三井寺眾徒與渡邊黨人,目擊凈妙房如何渡過斷橋,有樣學樣,個個爭先恐後,踩著直梁,衝到對方去。有人帶著敵人的首級與武器回來,有人受傷而切腹或跳河自盡。橋上纏鬥,近身肉搏,轟轟烈烈,彷彿一團火焰一般。

平家武士大將上總守忠清看在眼中,便來到大將軍面前說道:「請看,橋上交鋒,打得難解難分。現在應該是渡河之時,但正值五月梅雨季節,可恨水勢大漲。若強行通過,人馬必有大量損失。竊以為何妨繞道淀與一口,或可迂迴河內路 前去,如何?」

有下野國人足利又太郎忠綱 在側,趨前說道:「如欲繞道淀、一口、河內路,何不商請天竺、震旦武士為之?抑或仍須我等馳騁?現時敵人在此而不討,而聽其安抵南都,則吉野、十津川 之兵力已集結,大事將大大不妙矣。武藏與上野國界有大河曰利根川 。足利氏與秩父氏 交惡時,常動干戈。正面則從長井 渡河,繞道則由古河、杉渡 前進。上野國人新田入道 受邀加入足利黨,欲從杉渡渡河進攻,但事前所備船隻已被敵黨毀損殆盡。他並不氣餒,說道:『今日若不能在此渡過此河,必將長為執弓矢者 之恥。淹水而死亦是一死。趕緊渡河!』於是,編成馬筏 ,渡則渡矣,終於順利渡過。此乃坂東武者 之常,敵在眼前,渡水而戰,豈能顧其深淺?此河之深度流速與利根河有別乎?恐無不同也。弟兄們,隨我來。」說罷,便率先躍馬河中。隨其後者有:大胡 、大室、深須、山上、那波太郎、佐貫廣綱四郎大夫、小野寺禪師太郎、邊屋子四郎 ,加之以部屬宇夫方次郎、切生六郎、田中宗太等,總共三百餘騎,陸續躍入。足利忠綱大聲下令道:「讓強馬在上游,弱馬在下游。若是馬蹄著地,放鬆韁繩,任其涉水。若是馬腳踩空,拉緊轡頭,助其浮行。如有脫隊者,以弰鉤住,免其沖走。人人手牽手,肩並肩,向前游。穩坐鞍橋,緊踏馬鐙。馬頭沉下,立刻拉起,但不可拉太高。如果水淹馬背,可改騎臀上。對馬要體貼,對水要強硬。在河中不準引弓。敵方來箭不必理會。頭盔護頸 斜戴,但不能太斜,以免盔頂 中箭。不可逆流直角游向對岸。順流斜渡過去。前進,前進。」結果三百餘騎,一騎不少,全都渡過了河,安然抵達了對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