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信連 七、牒狀往來

三井寺吹螺撞鐘,集合大眾開會。紛紛議論道:「審度今日世態,正值佛法式微,王法不振之時。清盛入道惡積禍盈,今若不加懲治,更待何日?高倉宮之駕臨本寺,非由正八幡宮之保佑、新羅大明神 之冥助耶?天神地祇已顯其靈矣,又有佛力神力加護,其能伏虎降龍,如探囊取物,有何難哉?蓋北嶺乃圓宗學法之聖地 ,南都為結夏得度之戒場 。若致牒通好,必無閉門不納之理。」於是大眾一致建議,分送牒狀至山門與奈良。其致山門之牒狀云:

園城寺謹致牒於延曆寺寺衙

特請合力相助俾本寺免於破滅事

凈海入道 肆意妄為,欲滅佛道而亂王法。愁嘆無極。十五日夜,法皇第二皇子潛入本寺,則假借法皇聖旨,著即繳人,本寺自難從命。聞將驅遣官兵來襲,本寺之破滅即在眼前矣。寺眾能不嘆惋?延曆、園城兩寺,門派雖分為二,而所學則同屬天台之教義 。譬如鳥之雙翼,又似車之兩輪;若缺其一,豈非憾事?是以懇求協助,俾本寺免於破滅,早日捐棄多年彼此之嫌隙,恢複昔日同山之情誼。眾徒決議如上,爰牒以聞。

治承四年五月十八日 大眾等

山門大眾看了牒狀之後,惱怒道:「竟敢僭越至此。園城寺乃本山之末寺分院,竟說如鳥之雙翼、似車之兩輪。將本山降格以對,真是莫名其妙。」因此決定拒不作復。況且入道相國已要求天台座主明雲大僧正,務必要安撫僧眾,座主不得不急忙登上山去,設法穩定眾人情緒。在此期間,只能傳話給高倉宮說,關於山門是否出面協助一案,尚在討論之中。入道相國又將近江 米二萬石、北國織延絹 三千匹,贈送山門寺院。寺衙便加以分配到山上山下各僧坊去。因為事出突然,難免分配不均。有人滿載而歸,有人一無所獲。有一首匿名諷刺歌道:

山門有法師,愛穿織延絹。絹衣單且薄,有羞難遮掩。

又有一首,似為未獲織延絹者之所作:

無緣得織絲,空手無所有。雖無薄絹穿,一樣難遮醜。

又致南都之牒狀云:

園城寺謹致牒於興福寺寺衙

特請合力相助俾本寺免於破滅事

夫佛法之殊勝,所以護持王法;王法之永續,無非依賴佛法。今有入道前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法名凈海,私竊國權,獨攬朝政。京城內外,莫不怨恨。今月十五日夜,法皇第二皇子,為避意外之禍,突然駕臨本寺。凈海旋即以法皇之名,下旨本寺繳人。眾徒倍加袒護,誓不應命。傳禪門凈海欲派武士侵入本寺雲。無論佛法王法,正臨同被破滅之運。昔唐會昌天子 ,欲以軍兵消滅佛法時,清涼山 僧眾合力抗拒之。於天子猶可如此,更何況屢犯謀反等八逆 之罪者乎?其誰將匡正之?就中南都貴寺,曾有長者無辜被流 。欲雪會稽之恥,若非此時,尚待何日?唯願眾徒,內挽佛法之將滅,外退惡逆之徒黨。同心合力,是所至願。眾徒決議如上,爰牒以聞。

治承四年五月十八日 大眾等

南都興福寺大眾看了此狀,立刻作了答覆。其回牒云:

興福寺謹致牒於園城寺寺衙

來牒敬悉為入道凈海欲滅貴寺佛法之事

牒曰:玉泉玉花兩家 。雖各立宗義,而其金章金句,則同出一代之教 。南京北京 ,共為如來之弟子。自寺他寺,宜合力降伏調達之魔障 。夫清盛入道者,平氏之糟粕,武家之塵芥也。祖父正盛 仕於藏人五位之家 ,執諸國受領之鞭 ;大藏卿為房為賀州刺史 時,補檢非違使所 ;修理大夫顯季為播磨太守時 ,出任馬廄別當 。然而其父忠盛獲准升殿時,人無上下老少皆嘆上皇 , 之失策;士無內佛外儒,咸悲馬台之讖文 。忠盛雖振青雲之翅,而世人猶蔑之如賤種。愛惜名節之士,無願仕其家者。然而賓士元年十二月,太上天皇感其一戰之功 ,授以不次之賞。以來,高升相國,兼賜兵仗 。男子或登台階,或列羽林 ;女子或備位中宮 ,或蒙宣准後 ;群弟庶子,皆步棘路 ;諸孫甥侄,悉握竹符 。不僅此也,統領九州,進退百司 ,官吏盡成家僕。絲毫拂其意,雖王侯必遭逮捕;片言逆其耳,雖公卿難逃囚系。因此,或為稍延須臾之性命,或思避免片刻之凌辱,即萬乘聖主,猶展諂媚之態;累世華胄,卻致膝行之禮。雖奪豪門家傳之采邑,宰相惶懼而捲舌;雖取皇族世襲之莊園,懾於權威而無言。勝券在握之餘,去年冬十一月,沒入太上皇之居,流配博陸公之身 。叛逆之甚,誠絕古今。其時我等理應向賊眾問其罪,然或憚於神慮,或誤為綸言 ,忍氣姑息,虛度光陰。其間,豈知又重起軍兵,圍攻法皇第二親王。幸蒙八幡三所 、春日大明神,暗中顯靈,護佑御駕,送至貴寺,安置新羅明神之下。王法之不廢,彰明昭著,無疑矣。而貴寺又捨身以呵護之。含識 之類,誰不隨喜。我等遠在異地,揆情度理,清盛入道之欲動干戈以入貴寺,亦略有所聞,且已預做準備。十八日辰時一刻召集大眾,致牒諸寺,通令下院,擬于軍士齊集後,再行奉聞。不意青鳥 先至,投來芳翰。數日抑鬱,頓時雲散。彼唐家清涼一山之比丘,猶且擊退武宗官兵;況大和國南北兩門之眾徒,豈難掃蕩謀臣邪類哉?宜固梁園左右之陣 ,以待我等出兵消息。見狀諒察,祈勿疑忌。爰牒以聞。

治承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大眾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