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勸說 十二、山門滅亡

且說,後白河法皇已在三井寺以公顯僧正為師範 ,接受了真言《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密法 。據說,將於九月四日,也在三井寺,舉行傳法灌頂儀式 。延曆寺等山門大眾忿忿不平,齊道:「灌頂、受戒之禮 ,按古來慣例,皆在比睿山舉行。尤其山王權現之教化開導,本來便是為了灌頂授戒。然而,現在居然要改到三井寺去。就把三井寺燒光吧。」

法皇覺得如此一來,有害無益,因此在完成了灌頂的預備修行後,取消了原定在三井寺舉行的灌頂儀式。然而灌頂是法皇懷之既久的心愿,乃召來三井寺公顯僧正,臨幸天王寺 ,建立五智光院 ,汲取五瓶龜井之水為智水 ,終於在佛法最早的靈地 ,完成了佛法灌頂之禮。

本來是為了平息山門的騷動,才取消了原定在三井寺舉行的灌頂儀式。但在比睿山上,堂眾與學僧之間 ,卻紛爭迭起,動輒大打出手。每次學僧方面總是敗仗收場。顯然是山門滅亡的前兆,無疑是朝廷的一樁大事。所謂堂眾,原本只是跟隨學僧的童僕,後來出家變成了法師;也指在山上從事雜役而有妻室的中間法師之輩。年前金剛壽院覺尋權僧正 為天台座主治理山門以來,指令他們在東塔、西塔、橫川三塔輪流值宿,號為夏眾 ,為諸佛供花。近年又自稱行人 ,根本不把僧眾放在眼中,何況每次紛爭都能得勝而歸。堂眾違背師主 之命,時時惹是生非,引起爭鬥。山門僧眾於是上奏朝廷,並轉知武家,建議速加討伐而嚴治其罪。太政入道因而奉上皇諭旨,即刻指派紀伊國人湯淺權守宗重 ,率領駐紮畿內兵馬共二千餘騎,支援僧眾,向堂眾展開攻擊。堂眾平日聚集在東陽坊 ,趕快下山到近江國三個庄 ,會合眾多兵力,又登上比睿山,在早尾坂 構築柵壘,準備迎敵。

同年九月二十日辰時一刻 ,僧眾約三千人,官軍二千餘騎,總共超過五千兵馬,浩浩蕩蕩,擁向早尾坂。此次原以為必勝無疑,只因僧眾要官軍充當前鋒,官軍要僧眾帶頭衝刺,讓來推去,以致士氣低落、鬥志消沉。而從柵壘內則弓弩齊發,僧眾與官軍幾乎全軍覆沒。原來堂眾中有所謂惡黨,便是來自諸國的小偷、強盜、響馬、海賊之徒。他們雖然貪婪無饜,打起仗來,卻奮不顧身,難怪學僧一方又被打得人仰馬翻、一敗塗地了。

自此以後,山門愈益荒廢。除十二禪眾 之外,止住僧侶 少之又少。谷中講誦之聲消歇;堂上修行之法退轉 。修學之窗既閉,坐禪之床亦虛。四教五時,春花不香 ;三諦即是,秋月失明 。三百餘歲法燈,挑燈無人 ;六時繚繞香煙,斷煙有期 。昔者堂舍高聳,三重樓台聳入碧漢之外;棟樑遙秀,四面彩椽秀出白霧之間。今則供佛絕跡,唯有山嵐;金容 寂寞,且潤雨露。夜月流光,彷彿漏隙之燈;曉露垂珠,權充蓮座之飾。

暨夫末法俗世 ,三國佛法亦次第衰微。遠尋天竺佛跡,昔日世尊說法處竹林精舍與給孤獨園 ,已成虎狼野干之所棲 ,僅留礎石而已。白鷺池水枯涸 ,但見野草叢生。卒都婆退凡下乘 ,亦傾覆而埋沒綠苔之中。其在震旦,天台山、五台山、白馬寺、玉泉寺 ,莫不式微,幾無住宿之僧。大乘小乘法文 ,空自朽於箱底。至於本朝,則南都七大寺 衰敗殆盡,八宗九宗 法統已成絕響。愛宕高雄 ,昔日堂塔連軒,一夜之間頓成廢墟,化為天狗 之家。揆諸情理,天台佛法固然備受尊崇,但至今治承之世,恐亦難逃消亡之命。有心人無不扼腕嘆息。在比睿山僧坊柱上,有離山僧侶留歌一首:

大師祈福地,冥佑我山靈,人去樓空後,靈山任凋零。

昔傳教大師草創此山時,祈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有「冥佑我山」之語 ;或因憶及此事,乃有感而作此歌歟?誠然令人感嘆。八日是藥師如來緣日 ,卻無念南無之聲。 卯月是山王垂跡之月 ,亦無奉幣帛 之人。朱漆玉垣,古色蒼然,但剩標繩而已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