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驚爆無底洞 第二話 望遠鏡計畫

俄國人白熊用匕首在地上划了「MOHO」四個字,只有玉飛燕清楚他的意思,這是一個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野人山巨型裂谷底部是由造岩物質所構成,探險隊的六個倖存者,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了地幔與地殼之間的「摩霍界面」。

如果要解釋這件事情,還要從五十年代初期說起,當時蘇聯和美國這兩大敵對陣營,受冷戰思維支配,將大量財力物力投入到無休無止的戰備競爭當中,軍事科研也以近乎畸形的速度突飛猛進,雙方竭盡所能開發各種戰略資源。

當時的蘇聯有一項代號「地球望遠鏡」的秘密計畫。蘇聯國土的南部和東部幅員遼闊,環繞著山嶽地帶,天然洞窟和礦井極多。為了比美國更早掌握地底蘊藏的豐富資源,以及人類從未接觸過的未知世界,蘇聯人在一塊天然盆地內的干谷中,動用重型鑽探機械設備,秘密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

這一工程耗時將近二十年,他們挖出的洞穴,垂直深度達到一萬三千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已知洞窟。因為涉及高度軍事機密,所以「地球望遠鏡」計畫始終都在絕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內幕。

白熊契格涅夫精研爆破和地質鑽探,在「地球望遠鏡」的工程末期,他曾經參與其中,接觸到了許多相關機密。人類設計出了天文望遠鏡,可以用肉眼來窺探宇宙星空的秘密,但是人的眼睛卻不能穿透地面,所以才將穿透地層的深淵,稱為「地球望遠鏡」,可以藉助它來直接觀測地底物質。

根據地下深度不同,物質組成也完全不同,並不是一磚到底的全是泥土岩石。概括而言,大致有三層區域,最外部稱為地殼,深處是地幔的中間層,地幔裡邊裹著地核。地幔與上下兩層不同物質的分界處,稱作不連續面,外邊的被命名為「摩霍不連續面」,深處的則是「古登堡不連續面」。

當年蘇聯人挖掘到地下一萬多米,取得了「摩霍不連續面」下地幔的樣本,發現地底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使造岩物質形同石蠟,它既不是岩石也不是沙土,可能裡邊含有微生物,才呈現出罕見的狗肝色斑痕,表面上看起來猶如腐敗的人造革,與野人山洞窟里常見的地質構造完全不同。白熊曾在蘇聯見過樣本,並且知道這種地下物質分界線具有全球性,然而隨著地表區域不同,摩霍界面的深度也有變化。如果在是緬甸野人山,至少要深入地底萬米以下,才有可能出現這種特殊物質。

玉飛燕仰起頭,在雨霧中看了看那條高懸的地縫,心中詫異之情不可名狀。此時山外風雨如驟,雷電交加,無法憑著閃電的光芒加以目測,只看手錶上的海拔讀數顯示,洞窟底部距離出口之間的垂直落差,大約有五六千英尺。而且裂谷的頂端,本身就位於野人山海拔較高的地方,減去山體的高度,到地面也不可能超過三千英尺。這個深度當然絕對算不得淺了,但地層物質的變化,卻分明顯示眾人已經深入地下三萬多英尺。也就是說自身感覺到的深度,還不及實際深度的零頭。在這個深淵一般的裂谷內部,似乎一切邏輯和常識都已失去了意義,使人完全難以判斷究竟面臨著什麼樣的狀況。

玉飛燕心中茫然,她向其餘幾人,簡單說了說白熊發現的情況。可司馬灰等人文化程度有限,除了知道一千米大約是三千多英尺以外,又哪裡聽得懂「摩霍維奇不連續面」和「地球望遠鏡」是何所指。可能用清濁不明的「混沌物質」來描述,他們倒還能夠理解一些。

羅大舌頭說:「現在咱們已經踩到底了,還管它有多深做什麼?我真想不明白這種事有什麼好擔心的。從兩千米的高度掉下來是一死,從一萬好幾千米的高度掉下來,不也是一死?肯定都會落個粉身碎骨血濺四野的下場,反正摔成什麼模樣自己也看不見,所以根本不用過多考慮這個地底洞窟的深淺。」

司馬灰想了想說:「應該還是有區別,從兩千米的地方摔下來,大不了慘叫一聲,還來不及難過就永遠健康了。可真要從上萬米的高處,呈自由落體式往下掉,你先是慘呼幾聲,然後掏出煙來點上一根,再拿起筆寫份遺囑,交代好後事,又回顧了一遍自己在熱帶叢林里的戎馬生涯,可低頭一看,那還差一半才到底呢。」

玉飛燕見他二人根本不明所以,便說:「不管是野人山內地質變異,還是自身的空間感產生了錯亂,都是後面才要考慮的問題。事有輕重緩急之分,現在還是尋找失蹤的蚊式運輸機最為緊要。」她見地下沼澤茫茫無際,植被和黑暗阻礙了搜索,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找到目標,幾乎是金針入海,使人無從著手。以往在山裡尋墓掘藏的辦法全都用不上了,根本無計可施。

司馬灰一路跟著探險隊進入深山,發現玉飛燕這伙盜墓者,也確實有些手段,不過他們的傳統經驗和技法,似乎在緬甸叢林里並不適用。起先姜師爺決定走「象門」深谷中的路線,就犯了大忌。司馬灰在緬共游擊隊這些年,除了殺人放火,對「叢林作戰、野外求生、救援搜索、辨別方向」等方面的經驗,也可謂了如指掌。他告訴玉飛燕:「緬甸山區的地形非常複雜,要想確保安全,必須盡量做到——走高不走低,走大不走小,走縱不走橫、走林不走草。」

如今探險隊處於野人山巨型裂谷的底部,想在此搜索蚊式特種運輸機,這四個禁忌至少犯了三處。一是鑽入洞窟里,走得低了;二是受地形和環境限制,視野過於狹小;三這地底全是生滿茂密鋸齒草的沼澤,很容易受到鱷魚偷襲。可以說處境險惡到了極點。

聽司馬灰提到沼澤里潛伏的鱷魚,眾人不禁臉上變色,當年就在緬甸,有兩千多全副武裝的日軍誤入沼澤,由於傷兵太多,身上血腥氣息濃重,結果引來了大量鱷魚。還用不上半個鐘頭,兩千多人就全都活活餵了鱷魚。根據鱷魚的習性,它們發現獵物後,不會立刻展開攻擊,而是先要觀察一陣,可一旦其中一條當先撲上來,就會立刻引來更多的同類上前爭搶。那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自然不用說了。

司馬灰又道:「目前也只知道那架失蹤的運輸機,大致降落在了裂谷的南端,可這地底洞窟空曠幽深,憑咱們這幾條人槍,在沼澤里冒著雨摸黑去找,要幾時才能尋到?」

玉飛燕被司馬灰一番話,說得心中涼了半截,黯然道:「照你這麼說,咱們就沒有任何機會找到那架蚊式運輸機了?」

司馬灰道:「越是處境惡劣,越是會有機遇送上門來。先前我也沒有任何辦法,不過進入沼澤之後,我倒是臨時想出一個法子,說不定管用。」

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了緬甸近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緬甸同日本人作戰的英國軍隊,更是達到了規模空間的一百多萬。當然這其中大部分軍卒,都來自於英屬殖民地,雖說是為了大不列顛而戰,但好多人一輩子都沒踏上過英國本土半步,甚至說不清英國究竟在哪。

在眾多英屬殖民地中,英國人最為看重幅員遼闊的印度,而緬甸又是印度的天然戰略屏障,當時被他們建立為印度的一個省。所以英國人對緬甸經營多年,使之一度成為了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這段時期的殖民統治,對緬甸影響極其深遠。至今在緬甸境內,許多公路、鐵道、機場都是英國人建造的,更有無數軍火散落各地,這其中甚至包括重炮、坦克、戰鬥機。

司馬灰就算不熟悉英國的情況,但他參加了緬共人民軍這麼多年,對各種英國人製造的武器可是再清楚不過了。其中的蚊式飛機就他沒少見過,以往跟隨部隊在深山密林里行軍,有時遇到一些墜毀的蚊式轟炸機殘骸,還有當年投下來沒有爆炸的重型炸彈。緬共人民軍里的士兵,見到蚊式的外殼,都會拆下來帶走,相對完整些的就可以拿到市上賣錢換物。因為這種飛機所使用的輕型膠合板,其原料全是一種名為巴爾沙的木材,相當於亞洲的泡桐。這種木料不撓不裂、易於加工、共振性好、不易變形和燃燒,很適合製作傢具,或是修補房屋。如果看當地人家中有舊膠合板拼接成的簡易傢具,不用問也能知道,原料肯定都是來自於從英國皇家空軍的「蚊子」。

這些事情都是常識,最是普通不過,又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司馬灰得過金點傳授,懂得「相物」之理,那是他祖上起家的根本,當今世上除他以外,再也沒有第二個人有這套本事。至於什麼是「相物」?古代有給活人相面的術士,以面貌五官和氣色高低,來斷人吉凶禍福;又有「相地」的地師,也就是通過風水形勢的布局,來分辨山川地理;更有相貓、相牛、相馬等許多雜項,其實歸納起來,這些古法全都屬於「相物」一道。

舊時所指的「相物」之道,顧名思義,「相」是指用眼睛去看,「物」的涵蓋可就廣了,天地之間,不管活的死的,全都是「物」,是物就必有其性,無不合著陰陽向背之理。古人曾如此解釋「相物」的原理:「天地本無為,輔萬物之性以成之,指陳萬物,看其幽微造化,辨時數吉凶,應如神察。」

這話說得太深了,倘若講得淺顯些,不妨拿個比較直觀的例子來形容:「把一滴儲存在試管中的眼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