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聶道士的悠閑生活

聶軍給孩子們上課是非常任性的,老朋友一來,今天剩下的時間全是自習。

山神廟小學兩年一次招生,也不管啥法定入學年齡,反正你今年沒報名讀一年級,那麼就得再等兩年才能讀書。

30多個孩子被分為兩個班,一個班二年級,一個班四年級。等到明年,四年級的學生會去鎮上讀書,然後聶軍教的學生,就變成了一年級和三年級——教育局的領導雖然特批山神廟小學不用並校,但規定五年級及以上學生必須去鎮中心校。

聶軍對此表示支持,因為孩子太多他教不過來,一人教兩個班已經夠嗆了。

學校連正規的課程表都沒有,每節課教什麼全憑聶軍做主,什麼時候放學也由他來決定。如果聶軍哪天有事,可以宣布全校放假,如果聶軍哪天沒事,可以上課到天黑。反正家長們也不會來催,天黑放學路上摔了也不找老師麻煩,家長們只會說一句話:「聶老師,孩子不聽話就往死里打!」

每次有孩子在學校被聶軍打了,回到家裡也不敢告狀,因為告狀的結果是再被父母打一頓。

甚至連山神廟圍牆內外的農作物,都是學生們幫著聶軍種下的,美其名曰「勞動實踐課」。哪天聶大仙感覺地里該除草施肥了,就在教室里說:「明天上午勞動實踐,記得帶鐮刀、鋤頭、糞瓢來學校!」

宋維揚對那些耕地頗感興趣,問道:「都是廟產嗎?」

聶軍點頭說:「都是廟產,共有兩畝耕地,還要照章繳納農稅,但不用交提留款。」

新中國對於寺廟道觀的財產,是給予法律保護的,包括耕地在內。就拿少林寺來說,新中國建立時有寺田21傾,土改之後被允許留下28畝地,由僧人自耕自種,每年應向政府繳納公糧376斤小麥。

至於聶軍所說的提留款,俗稱「三提五統」。

提留款由村裡徵收,村裡要搞公共項目,或者是集體管理費用,都靠農民繳納的提留款來負擔。

統籌款由鄉鎮徵收,村裡修路、民兵訓練、孤寡優撫,都通過農民交的統籌款解決。甚至是山神廟小學的老師工資、購買粉筆,也在統籌款里支付,只不過鎮政府經常拖欠罷了。

90年代中國的農民日子不好過,並非需要交的農稅太多,而是「三提五統」負擔沉重。這玩意兒徵收上限有明文規定,但村鎮一級卻不管那麼多,巧立名目整出花樣百出的提留、統籌款項。

聶道長的小日子過得不錯,他並非村民,而是有道籍的道士,只需交廟田農稅,不用交提留款。

周正宇說:「你小子,怎麼悶著不吭聲?老宋、老丁、老彭現在都是有錢人,隨便讓他們捐點款,村裡的情況一下子就改善了。」

聶軍笑道:「人必自助而天助之,捐款幫得了一時,難道能幫一世嗎?這裡也沒啥礦產資源,土特產拿出去也不受歡迎,只能老實種地或者外出打工。說實話,農民的日子這兩年好過了很多,中央消減農業稅的政策,今年初就普及到這邊。不僅農稅變少了,三提五統也不敢亂征了,農民負擔已經沒那麼大。廟裡有電視,我平時經常看新聞,估計用不了兩年就能全面取消農業稅。」

聶軍帶著眾人在廟裡四處轉悠,邊走邊說道:「換成消減農業稅以前,村民是肯定不同意修路的,他們每天種地都忙不過來,農閑時候還要下山打零工。但現在農民負擔減輕了,正好有精力一起修路。我琢磨吧,等把路修好了,四輪機動車能進來了,日子肯定一天比一天好。」

此處的圍牆已經被推倒,牆內牆外都種著玉米,並且已經到了收割季節,只留下一個個玉米桿樁子。

越過這塊玉米地,能夠看到村民牽著馬兒,駝運糧食慢悠悠走過。這種滇馬身材非常矮小,乍看跟驢差不多,用來當戰馬打仗不行,但在山地運貨卻非常給力。

林卓韻身上始終有一種小姿情調,她看著遠去的馬兒說:「如果拋開物質條件不論,這裡倒有點像世外桃源。田野阡陌,民風淳樸,沒有城市裡那麼多煩心事。」

聶軍頓時笑起來:「有句話叫『倉廩實而知禮節』,還有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你千萬別想著有什麼民風淳樸的鄉村,這裡全是刁民,一個比一個讓人頭疼。想要在村裡幹什麼正事兒,你得比農民更姦猾才行。他們的這種『刁』,是鼠目寸光的『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能打破頭。我要是老老實實代課,日子久了他們肯定認為是應該的。所以我就逼他們,讓他們去修路,兩年之內修不好我就走人。還讓學生幫著我種地,使喚學生干這干那,就是讓他們覺得我不是好說話的。我越這樣做,我越不好說話,他們反而越尊重我。」

「還有這種事?」林卓韻感覺被刷新三觀,她雖然聰明有見識,卻對真正的農村毫無了解。

聶軍指著眼前的玉米地:「就拿這塊地來說,緊挨著村裡一個叫張大明的地。老住持沒生病的時候屁事沒有,等老住持一住進醫院,我來接管山神廟,張大明立即就亂來了。他帶著全家連夜搬開石頭,把充當耕地界碑的碎石塊,直接朝廟田移了兩米多,明目張胆的侵佔老子的地皮!」

李耀林的老婆似乎很喜歡八卦,連忙問道:「那你怎麼解決的?報警?還是找村幹部?」

「哪用得著報官,」聶軍牛逼轟轟的說,「老子提著一根扁擔,直接上門討說法。張大明在村裡很橫,拉著兒子、兄弟要打我,結果被我用扁擔干翻了七八個。早上打的,當天下午,他們就老老實實的把石塊給我搬回去!」

「牛逼,牛逼!」丁明豎起大拇指。

李耀林說:「也沒幾分地,用得著打人嘛。」

聶軍說道:「性質不一樣,如果是我自己的地,他們隨便怎麼亂來都可以,種出來的東西能值幾個錢?但這是廟田,是老住持託付給我的,不能在我手裡越變越少。」

彭勝利被熱得脫下西裝,忍不住提出疑問:「不是和尚廟,道士觀嗎?怎麼道家的也叫廟,而且管事的叫住持?我記得叫廟祝吧?」

這是聶軍讀研究生時的專業,他當場科普道:「『廟』最初專指用於祭祀祖宗的地方,所以有『宗廟』一詞。秦漢時期,原始的神社也漸漸被稱為『廟』,比如土地廟什麼的,這些都被道教繼承下來。」

「『廟』是專用於祭祀鬼神的地方,而非特殊的宗教場所,孔廟,關帝廟,財神廟,都用於供奉死去的賢者名人。就拿道教的正一派來說,北方大本營是京城東嶽廟,盛海大本營是盛海城隍廟。」

「佛教的駐地應該稱『寺』,和尚廟只是個俗稱。不過隨著時間發展都不講究了,比如全國就有很多『觀音廟』,而且被官方部門編輯在冊。」

「至於廟祝,那是廟裡專門管香火的。有些廟祝是正規道士,有些廟祝只是沒出家的居士。」

彭勝利頗為好學地問道:「那住持呢?我記得佛寺也有住持。不過佛寺里又有方丈,方丈跟住持是啥關係?」

聶軍解釋說:「方丈、住持或許以前是佛家或道家的專用,但早就混雜了,佛寺可以有住持,道觀也可以有方丈。你可以這樣理解,方丈屬於總經理,住持屬於店長。一個方丈能管好幾個寺觀,但一個住持只能管一個寺觀。甚至只要德高望重,不管道家佛家,即便只是院中長老,也能稱之為方丈,說白了就是精神領袖。有些寺觀既沒有方丈,也沒有住持,但是有監院來當負責人。方丈、住持和監院同時並存的地方,你可以參考法國政府,方丈或住持是總統,監院是總理,但真正管事兒的是總理。也有可能方丈是總統,住持是總理,但沒有設置監院。」

「好複雜。」彭勝利笑道。

聶軍說:「確實很複雜,全國各地各教派都不一樣。」

「你在北大讀碩士就學這些?」周正宇問。

「這些只是基本知識。」聶軍道。

聶軍帶著眾人繼續參觀,指著一處偏殿說:「那裡就是我住的地方,以前跟老住持一起住,老住持生病住院之後,就剩我一個人了。正一道是可以娶妻生子的,老住持的父親也是住持,而且是在抗戰中負傷的游擊隊員。老人家44年負傷殘疾之後,就留在村裡娶妻生子了。後來山神廟被新中國認定為正宗道家廟宇,土改時還留了廟田,但村幹部不能再當住持,於是老人家就入籍成了道士,管理著這座山神廟,又把山神廟傳給了兒子。」

林卓韻問:「那上一代住持沒有後代嗎?」

聶軍笑道:「有啊。老住持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生了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兒子在沿海打工,不願回村裡接管山神廟,畢竟這破廟連香火都沒有。倒是老住持的孫子,如今正在山神廟小學讀四年級。」

「要幫忙嗎?」宋維揚問。

「不用,」聶軍搖頭道,「如果這裡有條件建工廠,或者有什麼好的土特產,我早就請你們幫忙了。但這裡什麼都沒有,你們幫忙也頂多捐款,我不想村裡人變成靠捐款吃飯的廢物。他們能夠自力更生,只不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