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

構成每一種生物核心的生命意志,在高等動物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在最聰明的動物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因此在這種動物身上,生命意志的本質也可以看得最清楚。可是在比較低等的動物身上,生命意志的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意志客觀化的程度也比較低。反過來說,在比動物高級的人類身上,理性的出現表明人類能夠縝密思考,因此人類也有裝假掩飾的能力,這種裝假掩飾能力很快把意志蒙上一層障幕。

所以,在人類身上,意志只有在情緒和激情爆發時才表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當激情表現出來時往往激發信心的緣故,不管它是哪一種激情。正因為如此,激情才是詩人和演員表演的主要題材。可是,我們對貓、狗、猴子等的喜愛,就是由於它們讓我們感到愉快,它們所有的行為都天真無邪。

受習慣力量影響的許多事情,有賴於我們天生的持久且不可改變的特性,因此在許多相同環境下,我們所做的往往都是一樣,即使做一百次,也和第一次做時的感覺一樣。另一方面,真正的習慣力量從惰性而來,這種惰性想使理智和意志做新的選擇時避免費力、困難甚至危險。因此,我們今天還在做和昨天以及更久以前一樣的事情,而我們所知道的,完全符合這種情形。

可是,這個問題的真相在更深一層:用一種比初看情形下更為特殊的意義來了解它。對完全受機械原因影響的物體來說可以稱為惰性力量;對受刺激動機影響的身體來說,則稱為習慣力量。

純粹基於習慣而從事的活動,的確沒有任何特殊動機,這就是當我們從事這些活動時為何沒有確確實實思考它們的原因。任何習慣的活動只在第一次才有動機,這個動機的後效構成現在的習慣,這足以使這種活動連續不停地發生,就像物體被推動以後,只要沒有阻力,會連續運動而無須再推動一樣。

同樣的原理也可以適用於動物,動物所受的訓練可以說是一種故意造成的習慣。馬匹被動地繼續拉車,並沒有人驅策它,這種動作仍然是最初用鞭子迫使它拉車的條件反射,就像根據惰性定律的習慣一樣,這種動作不斷持續下去。這裡所說的一切,不只是比喻而已,事情都一樣,它們都是不同階段的客觀化意志,正因為它們遵循同樣的運動法則,所以,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

長命百歲!這是西班牙的一句普通問候語,「希望長命」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只是我們不應以關於生命何樣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應該用一種關於人類固有本質怎樣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解釋生命意志。

所有離別都是先嘗死亡的滋味而所有重聚則是先嘗復活的滋味。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彼此不太關心的朋友,二三十年後再見時也會感到非常愉快的緣故。

突然來臨的好運容易破壞,因為快樂和不快樂只是我們所需和所得兩者之間的比率而已,因此我們感覺不到自己擁有或確知將要擁有的財富;因為,一切快樂只是消極性的,只是暫時抑止了痛苦,相反,痛苦或不幸卻是積極因素也是直接感覺到的。

如果擁有財富或確知有希望擁有財富,我們的需求會立刻增加,如此一來,我們對更多財富和更大希望的要求就更強烈。相反,如果長久的不幸使我們精神萎靡,需求減少到最低限度,那麼就缺乏接受突然來臨的好運的能力。因為它與現存的需求不符,因而產生一種顯然積極的效果,全力進行抵抗並使精神遭到分裂、破壞。

所謂「希望」,是欲求某種東西及其可能的混合物。

沒有希望的人也沒有恐懼,這就是「失望」兩個字的意義。因為,人類很自然地相信自己希望成為事實的東西,人類之所以相信它,是因為人類欲求它。如果人類本性中這種特質一再地被壞運所消滅,甚至讓人相信本不應發生的事情卻偏偏發生,而希望發生的事情卻只因他的欲求而偏偏不發生,於是,就產生絕望。

用person這個詞來表示人,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恰當,在歐洲各國的語言中,都是用這個詞表示人。拉丁文「人格」這個詞的真正意義是指演員的面具,實際上也沒有人把自己的真面目顯露出來;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副面具,都在扮演一個角色。

當人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心中就燃起一股報復的惡念,我們時常聽人說,報復讓人痛快。這個事實可以從許多隻為報復而不想獲得報償所做的犧牲中加以證明。我想對這個事實提出一種心理解釋。

自然或機遇或命運加於我們的痛苦,不像別人意志所施予的那樣大。這種情形是因為我們知道自然和機遇是世界的支配者,也因為我們知道自然和機遇為我們帶來的,也會為別人帶來,因此,當我們的痛苦從這個原因中產生出來時,我們悲嘆的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人類的共同命運。

可是,相反,由他人意志所引起的痛苦卻含有讓人特別難受的痛苦或屈辱,即意識到別人在力量或機智方面的優越以及自己的無能。如果能有補償,補償固然可以抵銷所受的損傷,但是那種格外難受的感覺,那種所謂「我必須忍受別人」的感覺往往比損傷本身帶來更大的傷害,只能以報復的方式才能減輕。不論我們用什麼方法,用力量或是機智,只要我們對別人報以損傷,就能證明自己優於那個曾經損傷過自己的人,證明他並不優於自己。於是,內心就獲得了渴求的滿足。

因此凡是有高傲或虛榮的地方也就有報復。但是,所有滿足的慾望,多少都表現出一種幻想,報復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從報復中得到的快樂往往由於事後的同情心而覺得難受。的確,嚴厲的報復之後,常常會痛心不已,良心不安,我們不再覺得促使自己報復的那個動機有多麼正當,此時我們感到的只有自己的邪惡。

金錢代表人類的抽象快樂。因此凡是不能再擁有具體快樂的人往往把整個心思都放在金錢上面。

當意志排斥知識時,這種情形就叫作固執。

憎恨是一種「心靈」上的東西,而輕視則是大腦的一種情緒產物。

憎恨和輕視彼此完全不同,它們相互排斥。的確,多數的憎恨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於不得不尊重別人的優點;相反,如果你憎恨自己所遇到的卑賤不幸的人,那就結束了你的憎恨,因為你更容易輕視他們。

真正的輕視與真正的高傲正好相反,真正的輕視藏在心中,不讓別人知道它的存在。如果你讓自己所輕視的人注意到這個事實,就等於對他表現出某種敬意了;如果你希望他知道自己如何把他看低,這就不是輕視而是憎恨了。

相反,真正的輕視是認定別人完全無價值。這裡有放縱和抑制的存在,為了自身的安全,我們避免刺激被輕視的人,因為每個人都能帶來損害。不過,如果這種純粹冷漠的和真正的輕視表現出來的話,所得到的回饋就是最強烈的憎恨,因為被輕視的人沒有力量報以輕視。

造成人們殘酷無情的原因是:每個人都要忍受足夠的煩惱,或以為自己有足夠的煩惱。造成人們好奇的原因則是:厭煩。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對某人的真正看法是怎樣的,只要留意一下,自己第一次在門口看到他寄給自己的意想不到的信件時所產生的印象就可以了。

理性也應該稱為預言,因為理性向我們展示未來,展示我們現在所做事情的未來結果。這正是當強烈慾望或暴怒或貪婪把我們誘入必將悔恨的錯誤道路上時要設法加以克制的原因。

人類的快樂和幸福狀況往往可以和樹林相比:從遠的地方看去覺得美麗,可是如果你走進裡面,美感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

為什麼我們時常羨慕別人,這就是原因。

儘管我們在生活中有許多真實的人性的映象,儘管我們時常照鏡子,可是為什麼永遠不能真正認識自己,因而也不能像描述別人一樣來描述自己呢?

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一部分是在於下述事實即當我們在某一映象中注意自己時,往往是固定的直接注視,因此眼睛的動作大部分就失去了,而事實上眼睛的動作是意味深長的,也是「注視」的實際特徵。可是,我們心理上似乎也有類似這種肉體上的缺點。

如果要客觀地認識感知到的東西,就得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去觀察。但是,當我們在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像時卻無法採取一種有距離的觀點,因為這種觀點最後是基於道德的自我主義及其深刻的「非我感」。因此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像時,自我主義會告訴我們「這不是非我而是我」,這就妨礙了任何純粹的客觀認識。

只有在意識到無意識生活的人看來,這種生活才是實在的,當下直接的實在是個人意識的條件。因此人的真實的個體生活主要在自己的意識中。但是這必然是觀念化的,因而受心智及心智活動範圍和內容的限制。因此,意識明晰的程度,即思想明晰的程度可以視為對生活的真實程度的反映。

但這種思想或意識的明晰程度,這種對自身或他人生活明晰覺識的程度,在人類中的變化非常大,有的人先天具備的理智高,有的人先天具備的理智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