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情報搜集管理、秘密行動和信息獲取 衛星成像管理

多年來,通過解讀成像搜集的總體優先順序,為各系統針對各種裝置或活動確定目標,是「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ittee on Imagery Requirements and Exploitation, IREX)的工作職責,該委員會根據中央情報主任指令於1967年7月1日建立。它代替了「空中偵察委員會」(ittee on Overhead Reaissance, OR),後者的職責包括協調搜集需求,以實現對所有成像衛星的開發和操控。隨著項目的發展,照片的數量大幅增長,造成了成像利用活動的嚴重重複。解決方法之一是用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取代空中偵察委員會。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了所有美國情報委員會/國家對外情報委員會各機構的代表,以及來自陸軍、海軍和空軍的情報主管。該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來自中央情報局和國防部情報局。

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前主席羅蘭·英洛(Roland Inlow)(1969年至1979年在位)曾將該委員會的職能總結為:「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行使跨部門的協調和管理職能,這是指導拍照衛星的偵察所必需的,包括了決定拍攝目標和決定哪些機構獲得哪些照片以進行分析的過程。它還評估拍照偵察的需求和結果,監督用於保護照片和源於未授權披露照片的信息的安全控制。」

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解決三個與建立目標和優先權有關的問題:(1)什麼裝置/區域/活動應該被成像?(2)什麼系統應該被用於特定裝置/區域/活動目標?(3)覆蓋頻率應該是什麼?

1985年至1988年,當時美國操控單獨的一種成像衛星系統(KH-11),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對第二個問題的決定很簡單,但是當不同的KH-11變體如「縞瑪瑙」(ONYX)衛星和「薄霧」(MISTY)衛星加入到星群中時,決定就變得更複雜了。有兩個因素甚至使這些問題變得更為複雜:高解析度商業成像的出現和盟國操控成像衛星的激增。

總之,客戶之間總會在優先權和目標選擇的問題上有爭奪的重要領域。另外,有關問題(1)和(2)的決定必須要考慮大量的技術問題,包括獲得成像的角度和高度。

對衛星成像選定目標優先權的爭論起因於各種原因。實時情報需求可能會與長期需求產生衝突——正如1980至1988年時關注兩伊戰爭的戰場,就意味著忽視了監控伊拉克核計畫的機會。戰略情報的需求也可能與戰術情報的需求發生衝突。通過日復一日的偵察,發現軍隊或武器的動向和各種能力的細微變化,軍事司令官們可能會對此感興趣;但在國家層面上,當沒有出現危機時,這類信息並不受重視。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負責考慮中央情報局、國防部情報局、軍事機構和其他顧客的需求的優先順序,目的是合理分配極為有限的資源,基本滿足幾個競爭性機構的正當需要。

在成像利用領域,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將解讀任務指派給國家圖像解讀中心、中央情報局的成像分析辦公室、國防部情報局的成像開發成員單位、軍事機構的情報組織和各作戰司令部。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的國家成像處理和利用任務分配計畫(National Tasking Plan for Imagery Processing and Exploitation),清晰說明了基本的工作分配。隨著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吸納了國家圖像解讀中心、中央情報局的成像分析辦公室和國防部情報局的成像開發成員單位後,現在就由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來決定哪些解讀任務由其自己承擔,哪些指派給軍事機構的情報組織。

中央成像辦公室(tral Imagery Office, CIO)建立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承擔了為衛星和利用成員單位分配任務的職責。根據1992年6月1日的中央情報主任指令(DCID)2/9,「對國家成像情報進行管理」,中央成像辦公室要「履行那些以前歸屬於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的情報界職責」。中央成像任務分配機構「根據和平時期由中央情報主任和戰爭時期由國防部長建立的情報需求」來完成任務分配工作。中央成像辦公室還要制定國家成像開發任務分配政策,在不同部門之間指派解讀任務。

國家成像與繪圖局的中央成像任務分配辦公室,是中央成像辦公室的後繼者。如今,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的來源行動和管理處(Source Operations&Ma Directorate),尤其是其來源行動組,負責分配來自情報界內和外機構的衛星成像覆蓋需求。然後,該處負責向國家偵察局的成像衛星和商業成像衛星(美國政府能夠獲得其成果的)指派任務。

20世紀70年代期間的成像任務分配工作創新中包括了成像需求和開發委員會的自動管理系統(IREX Automated Ma System, CAMS),其使用行動研究程序,接受來自不同客戶的需求並建立任務分配計畫以優化衛星行動,滿足那些需求和已確立的優先順序。1996年,國家成像與繪圖局建立了需求管理系統(Requirements Ma System),取代了這套自動管理系統。到1998年,全世界80多個位置可以使用需求管理系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