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情報反映與短期利益相關的動態信息,例如恐怖分子襲擊以色列、倫敦或馬德里、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軍事衝突、俄羅斯軍隊向烏克蘭邊境地區開進和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最新動向等等。這些情報一般不能像其他類型的情報那樣有機會進行詳盡的評估。這類情報一般是基於一個或者兩個來源的信息,而不是由多渠道信息綜合產生的情報成品。
不同類型的情報成品,其敏感度和使用群體截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歸為動態情報。這類情報成品中限制最嚴格的,同樣也是最具敏感性就是每周6期的《總統每日簡報》,被認為是「對國家政策十分重要的動態情報彙編」。《總統每日簡報》最初產生於約翰·肯尼迪政府時期,主要用以滿足總統的日常情報需求。當時的名稱為「總統情報清單」,後於1964年12月更改為現在的名稱。美國中央情報局負責情報工作的一名前副局長稱,「新總統就任後最先改變的內容之一,就是《總統每日簡報》的格式。」由於《總統每日簡報》內容大部分來自最敏感的美國情報渠道——其中有60%的內容都不可能在媒體公開報道——所以是限制最嚴格的動態情報成品,僅供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以及若干重要官員閱讀。
美國中央情報局一名前官員稱,《總統每日簡報》「能夠有效吸引總統關注具有危機風險的地區,並且提醒總統關注需要快速調整政策的情況」。《總統每日簡報》也被描述為「有助於決策官員了解過去24小時全世界發生的情況,以及未來24小時最有可能將要發生的情況」。
《總統每日簡報》的篇幅、編排和表達方式會隨著總統替換而改變。在福特總統時期,簡報的篇幅非常長,但是在卡特總統期間被減少到最多15頁,但是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特納經常在簡報後附上更長的「趨勢分析部分」。在柯林頓政府期間,簡報篇幅約9頁或12頁文字和四色配圖。在小布希任總統期間,簡報包括6至8篇短文(一般是1頁或2頁),或者多種內容簡介。簡報的附件是《國家恐怖主義簡報》,由國家反恐中心負責製作。
1998年12月4日的《總統每日簡報》,有一篇題為「本·拉登準備劫持美國民航和其他襲擊」。該文章認為,劫機計畫的意圖是「要求釋放莎伊克·奧馬爾、拉姆齊·優素福、穆罕默德·薩迪克·亞旺達等多名在押的恐怖分子」。2001年8月6日,簡報中收錄了一篇題為「本·拉登決定在美國本土實施恐怖襲擊」的文章。在該文首段中寫道:「秘密情報、外國政府和媒體報道稱本·拉登自1997年就計畫在美國本土實施恐怖襲擊」。該文還認為:「基地組織成員,其中有一些還是美國公民,已經在美國定居或者旅居多年,並且維持了一套能夠為恐怖襲擊提供支持的框架。」圖14.1是2001年8月6日總統簡報的完整內容。
2001年9月21日的《總統每日簡報》,重點關注伊拉克是否與「9·11恐怖襲擊事件」存在聯繫。一份長篇文章介紹了阿布·祖貝達被捕的影響。2009年5月26日的《總統每日簡報》中,有一篇文章題為「北美地區基地組織受訓人員可能影響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目標和策略」。2013年和2014年,《總統每日簡報》收錄了多篇文章,闡述伊拉克、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威脅。
「9·11事件」之後,《總統每日簡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小布希總統每天要用一小時時間閱讀簡報摘要。美國中央情報局稱:「總統和高級顧問收到簡報後一般還會提出後續問題。」隨後分析摘要團隊成員會繼續工作,布置情報人員根據提出的問題搜集情報。這些能夠解答疑問的情報會編入「總統每日簡報備忘錄」。除此之外,分析人員還會繼續研究總統重點關注的問題,這項工作被稱為「深潛」。負責情報分析的前副局長經估算認為,到2008年9月,布希總統收到過將近100份「深潛」研究成果資料,相關工作由200多名分析員完成。此項工作最初由中央情報局局長負責,在設立國家情報總監後,該工作則轉由其負責。
在奧巴馬總統時期,《總統每日簡報》被上傳至一台平板電腦上,不再使用紙張印刷,而且至少有一段時間是由國防部情報局分析員完成。最近,《總統每日簡報》不再受限於固定篇幅,但是也很少有超過2頁的文章,而且一般都會在文首編寫2句或3句話的概要。
另一份動態情報成品是《世界情報評論》,之前被稱為《高級官員情報簡報》,更早以前被稱為《國家情報日報》。每份《高級官員情報簡報》收錄6至8篇短文和摘要,關注的內容與《總統每日簡報》相似。中央情報局負責協調其他情報機構共同完成此項工作。該成品可以下發給數百名行政機構的決策者,所以相關摘要內容沒有保密限制,不過該成品中沒有類似《總統每日簡報》中的敏感信息。這些成品也會收集不同的觀點。
2001年2月6日的《高級官員情報簡報》提到了「沙特恐怖分子威脅增加」的情報;2001年5月23日的簡報中有題為「恐怖主義:恐怖集團意圖合作策劃劫持人質」的文章的情報;2001年6月30日簡報中有題為「恐怖主義:本·拉登策劃實施引人注目的恐怖襲擊」的情報;2001年7月13日簡報中有題為「恐怖主義:本·拉登的計畫被推遲而非放棄」的情報;2001年10月18日簡報中有題為「伊拉克:與核武器相關的採購活動」的情報;2002年1月26日簡報中有題為「黎巴嫩:多名嫌疑暗殺者」;2002年5月18日簡報中有題為「正在確認哥倫比亞革命軍和哥倫比亞聯合自衛隊之間發生衝突加劇」;2003年3月21日的簡報中有題為「伊拉克:戰爭之初,恐怖主義是美軍重大威脅」的情報;2003年3月21日的簡報中有題為「伊拉克:俄羅斯、法國石油公司謀求戰後利益」的情報。
《世界情報評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協同國防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和情報與分析局編寫的,是中央情報局的「每日(除周日)綜合出版物,提供給內閣副部長和副部長級別的行政部門、軍隊以及情報界分析員,級別低於《總統每日簡報》的閱讀者」。《世界情報評論》的典型情報有以下內容:2012年6月11日收錄的題為「利比亞:英國外交車隊遭襲擊凸顯西方利益威脅」的情報;2012年8月1日收錄的題為「利比亞:近期襲擊說明利比亞東部存在持續性威脅」的情報;2012年8月29日收錄的題為「利比亞:建立有效的國內安全體系」的情報;2013年3月29日收錄的題為「利比亞:應修訂進攻班加西的計畫和能力」的情報。
中央情報局的其他動態情報成品還有以下類別:《高級官員文獻》(Senior Executive Article),該成品的格式與《世界情報評論》相同,但是「由於來源敏感或涉及重大利益,僅供少數官員閱讀」;《經濟情報簡報》主要研究「經濟領域的主要發展趨勢」。另外兩種成品是《形勢報告》和《熱點評論》。《形勢報告》的內容多樣,主要反映「有關重要事件和形勢發展的最新情報和分析」。《熱點評論》是幫助閱讀《總統每日簡報》的官員「跟蹤政變、自然災害等重要事件」。
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建立了一個動態情報網站,名為「今日情報」。有份報告稱,一個21人的團隊通過保密網路查閱來自29個情報機構和63個分析網站的情報信息,從中篩選「最佳」情報,按照主題、地域分類整理,製作成數十頁的日常出版物。該網站有一個反饋機制,也就是「允許決策者提出評論、問題或就具體的情報成品申請獲得額外的信息」。
國務院的情報研究局編製了每周七期的《國務卿晨報概要》成品。該摘要囊括了12份附評論的簡報和三四篇長篇報告,相關文章都與政策問題相關。另有一份增刊「周末版」,其內容多為詳細介紹特定問題。該成品收錄的典型文章有:1991年2月9—10日收錄的題為「中國展望:已然陰雲密布,或有暴風驟雨」的文章;1991年6月29—30日收錄的題為「中國國防的變化:是否吸取蘇聯的教訓」。除了在國務院少量分送外,《晨報概要》還會提供給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和主要駐外大使。
國防部最早的情報成品是《國防情報摘要》,後更名為《軍事情報摘要》。該摘要成品每周一至周五以雜誌的形式印刷出刊,主要關注出刊前一至二天的重大事件,或者可能在後續幾天發生的情況。作為一份由國防情報局、軍事情報機構以及聯合司令部合作編寫的成品,該刊包括國家決策者關注的軍事或軍事相關問題。共同關注的領域有地區安全、核安全、武器擴散、戰略和資源。1997年1月24日,該摘要收錄一份報告反映了俄羅斯代號為FOLIANT的項目,涉及一項致命性神經毒氣生產計畫。1998年2月2收錄的一篇文章標題為「伊拉克:無人駕駛航空器項目」。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