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情報分析 分析技術

過去,完成情報分析報告主要依靠分析員根據閱讀大量數據資料做出的判斷,而分析員需要研究的數據既可能是關於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數據,也可能是外國政策措施評論。其他研究可能會使用一些基礎性的統計分析方法(例如恐怖主義案件的數量和破壞嚴重程度)或少量使用貝葉斯分析法(Bayesian Analysis,用新增證據或資料來修訂分析過程中的假設前提)來分析數據。

當今的情報分析成品運用了大量新型分析技術,尤其是在分析恐怖主義集團活動和組織結構方面。這些技術包括數據抓取(首先發現最具價值的數據)、關聯性分析(在已知問題和未知因素之間建立聯繫)、時間序列分析(發現時間趨勢)、可視化分析法(使用新形式表現複雜數據)以及自動化的資料庫集合(減少保存數據的必要)。因此,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各種類型的分析人員中認可「定向分析員」,即「利用網路化分析技術和專業工具發現和描述對美國主要威脅的分析人員」。

最著名的新技術是數據挖掘技術和社交網路分析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是利用專門演算法,在大數據中發現以前未檢測到但有效的模式和關聯。最著名的數據挖掘技術是「ABLE DANGER」技術,由美國特種行動司令部在1999年年底研發,用於發現恐怖分子及其從事的恐怖活動。「9·11事件」之後,美國國家安全局也開發了新型數據挖掘技術。社交網路分析也是用於支持反恐的一項技術,採用數學、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領域研究成果,發現社會人際網路聯繫——也就是說通過一系列的人際關係內容來確定恐怖分子身份。

根據一份美國軍事期刊記載,2003年12月抓捕薩達姆·海珊的行動中,曾運用過社交網路分析法。新增信息「引導聯軍部隊在叛軍社交網路中發現並定位了多名重要成員」,其中不止有高度曝光的人員,也有「很少露面但是為叛軍提供給養和支持的人員」。通過上述發現,美方掌握了薩達姆·海珊這名前伊拉克獨裁者私人安保的詳細情況,並繪製了相關人員間的關係圖表。

2003年夏季,美國陸軍第四步兵師的情報分析人員繪製了薩達姆家族血緣關係和部族人員關係圖表。這些圖表指引平叛武裝關注那些與幫助薩達姆藏匿或者轉移,但是血緣關係較遠的親戚和部族成員。隨後,技術人員又挖掘出了反映薩達姆行蹤的新情報,相關情報幫助指揮者通過「一系列的突襲行動抓獲了多名前政權重要人物和領導人,之後又通過這些人獲得了有關薩達姆行蹤的情報」。

協同分析法是近期的創新成果之一。情報百科網站(Intellipedia)是此類方法的首個實際成果。該網站嘗試創建了一個擁有三個層級的情報共同體維基百科:不得對外公開的最高機密信息、不得對外公開的機密信息和控制範圍非加密信息。該成果肇始於一名中央情報局僱員撰寫的論文,題為「維基與博客:面向可適應的情報共同體」,決策者可以參與情報百科網站。到了2008年9月,該網站已經擁有0.4萬名註冊用戶和34.9萬個可瀏覽網頁。

A-space是限制更加嚴格的情報分析員工作區。該成品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通用的協同工作區,為各地的情報界分析員提供協同工作的平台,以更加同步的方式,就同一個項目進行分析工作。在研發過程中,該平台允許發布「突發信息」,以使其他分析員能夠及時了解並檢驗正在進行中的工作。2008年9月,A-space向9000名分析員開放。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報告稱,2008年發生孟買恐怖襲擊之後,一組臨時召集的分析員在網站上「發布視頻、招聘、衛星影像,並實時地就逐步披露的情況進行研討」。「這些分析員利用數月前在A-space上發布和研討的情報,發現是基地組織下屬的極端組織實施了孟買恐怖襲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