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美英軍事同盟,使情報的高度合作成為必須。作為歐洲和太平洋戰區的主要西方國家,美國和英國都非常有必要在情報獲取方面進行協調。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合作領域就是信號情報合作。1940年12月,兩國達成了一項內容較為有限的信號情報合作協議。1941年1月,4名美國官員(其中2人是軍事信號情報局成員)訪問了英國政府信號密碼學校。當年6月,美國和英國同意交換有關日本方面的信號情報。到1942年10月2日,兩國又簽署了一份在海軍信號情報領域進行廣泛合作的協議。1943年5月17日,兩國簽署了通稱的《英美通訊情報協議》(BRUSA),推動美國軍事信號情報機構與英國政府信號密碼學校之間建立了廣泛合作。美國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都建立了信號情報合作。
二戰期間在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紐西蘭和美國之間形成的情報合作關係並沒有因戰爭結束而中斷。相反,這些合作關係反而被機制化,而且得以鞏固加強。二戰結束時,美國與英國建立了針對蘇聯通訊信號的合作機制,其代號為「波旁」(BOURBON)。1946年3月5日,美英簽署了最新的《英美通信情報協議》,該協議終止了代號「波旁」的合作。兩國同意交換的情報成果包括:截獲的外國通信信息、獲取通信文件和設備、通信量分析、密碼分析、通信機構業務及設備相關信息處理等。該協議規定,除了應任何一方要求進行的特殊調整之外,雙方之間的情報交換不受限制。
該協議還規定了與第三方互動的形式,所謂的第三方就是除了美國、英國和英國主權地區之外的個人或政府。具體來說,雙方同意「任何一方都應同協議另一方協商實施針對第三方的活動。除非相關活動的適當性獲得對方認可,否則不能實施相關活動。」同時還規定「任何一方都必須保證向對方告知相關活動的結果情況。」
1954年,應英國方面的要求,美國與英國、加拿大的雙邊信號情報合作關係發展為UKUSA協議,亦稱《UKUSA安全協議》或「秘密協議」。該協議最初的重點是劃分第一陣營(美國)和第二陣營(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的信號情報搜集責任。參與的具體機構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局、澳大利亞信號情報總局(其前身是國防部信號總局)、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加拿大通訊安全局和紐西蘭政府通訊安全局。
在最初劃分責任時,不僅沒有建立互聯網路,也沒有衛星通信和空間信號情報收集。美國負責收集拉美、亞洲大部分地區、俄羅斯和中國北部的信號情報。澳大利亞的責任領域包括其鄰國(如印度尼西亞)、中國南部和印度支那國家。英國負責區域包括非洲、俄羅斯烏拉爾以西地區。俄羅斯的極地區域由加拿大負責。紐西蘭負責的區域是西太平洋。《信號情報綜合行動列表》規定了責任分配的條款。
雖然在最近的數年裡,通信環境的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一協議的主要特點仍然被保留下來。所謂的「五隻眼」中的美英安全協議部分已經不僅是協調情報活動和情報共享方面的協議。這種關係反而因以下原因而得以鞏固:一是由於美國在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地區建有相關設施,二是通過在適用英美安全協議的地區或協議之外地區實施聯合行動(美英、澳美、英澳);三是召開多邊、雙邊會議;四是澳大利亞在信號情報總局的設施內接納英國和美國人員。
除了劃分信號情報搜集任務之外,該協議還明確了收集情報的方式以及有關處理數據的安全安排。該協議還規定了標準代號、所有機構僱員必須簽署的安全協議、儲存和傳遞標註代號材料的程序等。
因此,1967年公布的《通訊情報指引》要求英國所有獲得機密授權的人員都必須簽字聲明「本人聲明,本人完全理解英國政府和其他合作政府截取外國政府通訊的方式和範圍。按照《1911年官方秘密法案》(已修訂)第二章的規定,此種截取方式獲取的情報屬於通訊情報。」1967年第三版的《信號情報國際規則》中詳細規定了標準化暗語(見第十九章)、安全防範、處理和傳遞信號情報資料的程序。
英美安全協議合作最佳範例是代號為「ECHELON」項目。如第八章所介紹的,儘管媒體報道稱「ECHELON」項目不是英美合作情報搜集合作的全部內容,但是該項目是專門用以截取特定民事通信衛星信號,尤其是國際衛星通信機構在地球同步軌道的衛星。英美合作協議各方的分析人員向不同站點的電腦系統輸入搜索關鍵詞,當電腦系統在截取到包含關鍵詞的資料後自動傳送給相關分析員。除了美國的截取設施外,澳大利亞信號總局(ASD,相關基站位於澳大利亞的傑拉爾頓,主要針對目標是朝鮮軍事通訊、巴基斯坦核武器技術和日本商貿部計畫)、英國政府通訊總部(位於康沃爾的莫文斯托,在布德附近)和紐西蘭政府通訊安全局(位於威霍柏,代號為IRONSAND)都有部分基站參與了「ECHELON」項目。
除了「ECHELON」項目基站之外,美國參與英美情報合作協議的單位還管理一批額外的信號情報站點,能夠以其獨有的方式向合作成員提供情報。澳大利亞的站點中既有針對陸基活動的,也有針對海軍活動的,後者已被納入美國海洋偵察情報系統。
澳大利亞的陸基信號情報站點有位於科科斯群島的截取站、位於瑞福利納(新南威爾士州)附近的肖爾灣接收站、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哈曼衛星地面站、位於新南威爾士瓦加附近的莫蘭達站、昆士蘭圖文巴附近的卡巴拉站、西澳大利亞的傑拉爾頓站。澳大利亞的海洋基站有:西澳大利亞的皮爾斯站、昆士蘭的卡巴拉站、肖爾灣站。位於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卡巴拉站由澳大利亞信號總局負責管理,其主要職能是監聽西南太平洋地區的通訊信號。皮爾斯站建立最初的目的是監聽印度洋海上和空中信號。20世紀80年代初,該站安裝了推桿式天線,用以對特定的高頻無線電信號進行截取、監聽、定向以及分析。監聽東南亞的最重要站點是肖爾灣站,該站最初只有非常有限的定向能力。不過,該站通過1981年簽訂的協議獲得了現代定向設備,使其有能力參與海洋監視信息系統。
澳大利亞信號情報活動的另一方面,是利用其大使館實施「STATEROOM」。相關工作主要是針對無線電台、遠程無線通信、互聯網信息。具體的使館站點並沒有在斯諾登的泄密文件中披露,但是在澳大利亞的媒體中曾有過報道,其中有駐雅加達、曼谷、河內、北京、帝力的使館。另外,截聽設施也會設置在派駐吉隆坡和莫爾茲比港的特派使節團和其他外交崗位內。
加拿大目前的站點有加拿大軍事預警站(針對俄羅斯北部、俄羅斯海軍和導彈測試現場),以及設在夏洛特皇后島馬塞特站和設在紐芬蘭的甘德站(針對的目標都位於拉丁美洲、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加拿大設在哈利法克斯的情報站以及位於阿森松島的美英聯合情報站(監視南大西洋的海軍調動情況)都在監視大西洋地區的海軍活動方面發揮作用。
雖然英美安全協議網路事實上是多邊的,不過「五隻眼」合作關係之下也包括了多種雙邊關係和活動。加拿大與美國的信號情報合作關係被稱作加美協議(也是英美安全協議的一部分),該協議最初起草於60多年以前。1950年9月15日,加拿大和美國互換了正式文書,確認建立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安全協議(該協議之後的2個月,美、英、加三方簽署了信息交換協議)。
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美加在信號情報領域的合作主要是因為美國無力處理YON通信情報衛星搜集的數據。1968年4月,該項目發射了第一顆衛星,隨後在1977年以前又成功發射了5顆衛星。儘管初期較為困難,這些衛星最終還是截獲了大量通訊數據,美國方面招募安全評估中心和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共同分析收穫的數據,後又批准加拿大接觸這些截獲的通訊數據。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信號情報合作推動加拿大信號情報機構從事了一項利用駐外使館從事竊聽活動的可行性研究。所有項目代號為「PILGRIM」,涉及的國家包括印度、中國、委內瑞拉、墨西哥、蘇聯、羅馬尼亞、摩洛哥、牙買加以及象牙海岸地區。近年來,加拿大為美國提供了一份基於通信情報的情報分析成果,即1996年10月17日的《阿富汗:塔利班的挑戰和地區關注》。2013年4月,國家安全局對「國家安全局—情報評估局合作關係」進行的絕密評估中,將加拿大機構描述為「極具價值的合作乙方」,將合作的「基本宗旨」定義為「除可能對雙方國家利益造成不利影響之外的全方面信號情報合作」。該評估還認為,這種合作關係包括「互派聯絡官員、聯合項目、情報共享以及在互聯網安全防範領域建立密切合作的強烈意願」。
如前文所述,英國也參與了YON衛星截獲數據的處理工作。